□绵报融媒评论员
产业融合是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既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打造具有绵阳特色的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又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全局谋划,推动形成三次产业高质量融合的产业网络综合效益。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但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还不高,产业融合发展的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水平不够高,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加快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必须更好发挥三次产业的融合乘数效应,着力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融合,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实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技术特征。要更好发挥数字技术这一重构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瞄准“芯屏端软智网”,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纵深推进数实融合,打造一批“数字领航”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从而推动制造业生产链条、产品全生命周期、商业生态等全方位数字化转型。现阶段推进数实融合,重中之重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5G+工业互联网”推动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
数控化,为绵阳工业腾飞插上信息化翅膀。
推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两业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江苏为例,作为全国较早启动“两业融合”试点工作的省份,江苏积极探索培育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制造业和服务业规模全国领先。“两业融合”水平不高一直是我们的突出短板,去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仅42.3%。要深入实施服务业赋能融合计划,加快培育融合发展主体,推动制造业向“制造+服务”全面转型。
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现代化的农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当前现代农业的竞争已经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目前,我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存在产业链条不长、经营主体不强、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要坚持以“三品”为引领,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行动,推进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三产融合发展才能更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一定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立足产业自身实际,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培育融合发展主体,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努力在数实融合、“两业融合”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设具有绵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