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标对表领任务 攻坚克难抓落实
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样建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发力?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上下更大功夫,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三次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
“任务书”已制定,“施工图”已绘出,如何有效落地落实?7月21日,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答。
突出新型工业化
“5大关键词、1个主战场”中找路径
此次全会通过的《中共绵阳市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在聚焦新型工业化方面,有许多亮眼的新思路。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郑东明用5个关键词阐释了对新思路的理解和推进打算——
狠抓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统筹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提质倍增行动计划落地落实,全面实施新型显示、核技术应用等八大新赛道产业集群成链工程,抓好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打造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狠抓产业园区建设。坚持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着力分类培育2个千亿级园区、5个500亿级园区。
狠抓制造业技术改造。实施新一轮工业大规模技术改造,打造一批“数字领航”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重点行业建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培育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
狠抓产业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建一批国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鼓励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创新联合体,聚焦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难题,重点发展一批市场急需的基础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一批先进绿色基础制造工艺。
狠抓企业发展壮大。深入实施“镇园之宝”培育攻坚和重点工业企业梯次培优行动,培育出更多百亿级、50亿级、10亿级等大企业大集团,着力锚定产业链上下游,大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领航企业,并充分发挥龙头“链主”作用,引领带动中小企业链式协同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
如何让园区真正成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全会对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提出了新的要求。绵阳科技城发展和改革局局长任文治态度鲜明。首先,完善功能配套,推动园区提质增效。推行园区、城区、景区“三区合一”模式,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抓好园区亮化、美化、净化,大力开展“亩均论英雄”攻坚,深入实施“清闲促建”行动,实现土地高效集约利用。
其次,打造产业集群,持续推进企业满园。深入实施“镇园之宝”培育攻坚,大力推进重点工业企业梯次培优行动,集中力量招大引强,聚焦四大主导产业和八大新赛道产业方向,针对性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培育优势产业生态链和生态圈。
同时,强化统筹协调,加快特色(专业)园区建设。聚焦园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鼓励链主企业领办特色(专业)园区,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生态,指导支持园区争创国家、省、市级特色(专业)园区,引导产业集聚集群,带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如何“双向奔赴”?
“3个方面、5个强化”上下深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业融合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李益霖表示,将从3个方面着力。
在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我市将持续推进“千兆城市”建设,促进数实融合,重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全面加强以工业软件、操作系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核心内容的现代信息基础能力建设,为绵阳工业腾飞插上信息化翅膀。
在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方面,我市将加快推动科技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研发设计、加工制造、运营管理等制造环节渗透和应用,引导制造业企业大力发展创新设计、融资租赁、高品质定制等高附加值增值服务,促进制造业向“制造+服务”全面转型;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链条延伸、技术渗透、业务关联,实现融合共生、双向赋能。
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方面,我市将纵深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升级,坚持以“三品”工程为引领,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和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推进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
如何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曹建龙给出了5个强化的“战略计划”——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发展壮大,把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放在首要位置,积极争取更多国省重大科技项目在绵布局。
强化创新资源集聚,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创新,推动绵阳科技城创新能级不断提升。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实施“科技助理”制度,持续开展进企业、进院所、进高校活动,促进企业需求与院所、高校科研成果的精准对接,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
强化产业技术创新,持续开展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创新联合体,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打造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培育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产品。
强化创新生态优化,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实施好《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十条政策(试行)》,大力推行“揭榜挂帅”、包干制等制度,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效能。
(绵报融媒记者 李灵越 谢艳 曾晨)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