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报融媒记者 兰建春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区域兴。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上,记者以“强活力”“促转化”“优环境”三个视角分别选取三组词语,感受绵阳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铿锵步伐。
从产业开放合作看“强活力”。积极“破圈”走出去,为绵阳产业开放合作搭起“大舞台”;主动“建圈”请进来,让更多目光聚焦绵阳。从去年6月开始,奏响“三推”活动乐章,从福建厦门到广东东莞,从江苏苏州到广东佛山,市本级4场“三推”活动,共签约104个项目、总金额1340.13亿元,实现“绵阳造”产品销售57.4亿元。一场场“走出去”,一次次“引进来”,双向奔赴“好戏连台”,激起全域强活力促开放高质量发展热潮。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多领域集群式融合式爆发态势,开放合作已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率的必然选择。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大产业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度参与产业分工合作,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锚定做强主导产业和培育新赛道产业这一主攻方向,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为产业发展壮大开辟全新空间,趟出更广阔的开放合作之路。
从培育技术经纪人看“促转化”。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大院大所汇聚、科技人才荟萃、科技资源富集,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去年以来,我市确立以“科技立市”为首的“五市战略”,创造性推出了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科创基金小镇、科技顾问、科技助理和“人才十条”“金融十条”“科创十条”等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创新举措,为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中梗阻”。新一轮发展中,如何更好牵线搭桥,为科技成果“做媒”,让更多创新成果摆上“货架”?本次全会响亮提出,要培育“技术经纪人”。专业人做专业事,“技术经纪人”正是强化专业化科技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大力培育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鼓励孵化机构高质量发展,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进“大市场”,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从“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看“优环境”。营商环境体现的是一座城市尊商重企便民的社会氛围,展示的是党委政府的服务效能,彰显的是社会治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去年以来,对标国内一流营商环境目标,绵阳通过“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常态化开展“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活动,实施“解难题促发展·千企大走访”等系列“组合拳”,让企业家们看到绵阳优化营商环境不护短,真心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成效。如何将“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品牌叫得更响?全会提出在继续深化“一网通办”的基础上,创新开展“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等服务举措,让服务对象更多感受到放管服改革红利,让绵阳成为更多企业发展的“福地”、要素聚集的“洼地”、投资兴业的“宝地”。
思路更清、方向更明、信心更足,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赶考路上,绵阳正汇聚起磅礴力量,不断书写新的华章。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