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瞄准“新高地” 轰响“主引擎”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绵阳路径
新型工业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
发展之路怎么走?7月20日,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扬优势、锻长板,促创新、增动能,建集群、强主体”的工作思路,明确了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举措。
推进新型工业化,绵阳面临哪些制约和挑战,着力点在哪?
一看基础优势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去年以来,绵阳提出产业强市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产业基础来看,绵阳获评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2022年国务院激励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产业链核心优势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优渥土壤。连接器产业集群入围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型显示、无人机、核技术应用3个产业集群入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纺织鞋服、特冶新材料2个产业集群入选全省第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去年以来,靠工业起家的绵阳,新型工业化的步伐显著加快。
没有什么比接连签约重大项目更能传递发展的信心。去年以来,绵阳招引百亿项目的“进度条”不断拉满。
以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为例:全市新签约项目166个、金额1639.42亿元,其中百亿级项目5个。一个个好项目加速推进,展现的是气势,提振的是信心,昭示的是前景。
二看发展态势提质与倍增互为支撑
走进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的“5G+工业互联网”生产车间,流水线上仅有少量工人,运输、仓储等许多环节均由智能机器人独立完成,二者配合娴熟、高效作业。
这样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在绵阳渐成气候——智能工厂正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策源地和主战场。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对绵阳而言,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为此,全会提出要坚定走特色化发展道路,聚焦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深入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全会还围绕实施四大主导产业提质倍增工程、实施八大新赛道产业集群成链工程等方面作出部署。
其中,四大主导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先进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产业、食品饮料产业;八大新赛道产业包括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新型显示、光伏储能、磁性材料、智能机器人及无人机、连接器及传感器、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
“所谓提质,就是提高产品附加值、品牌影响力、企业竞争力和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所谓倍增,就是需要通过量变引起质变,补强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的薄弱环节,提升绵阳全产业链竞争力。”与会人员表示,将瞄准行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等,持续招大引强,着力打造一批“镇园之宝”,以企业之“进”支撑发展之“稳”。
三看未来走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两翼齐飞”
思路已明,具体如何实现?全会提出要锚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这一主攻方向,推动“两翼齐飞”,让工业真正扛起大旗、挑起大梁,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支撑。
其中,主导产业是绵阳工业的“基本盘”。“不仅占比高,而且发展好。”讨论中,与会人员表示,主导产业不仅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也是培育发展动能的重要来源。
三台县委副书记、县长唐顺江以健康食品产业园举例,“当前,我们以特色园区建设拓展药品、食品和保健品研制生产新空间,形成聚合叠加效应,将园区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健康食品产业产值今年预计将突破100亿元大关。”
梓潼县委书记刘强也提到了当地的健康食品产业的发展之路,“梓潼正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生态等方面优势,打造从田间、车间再到餐桌全链条食品溯源体系。”
如果说主导产业支撑起绵阳发展的“四梁八柱”,那么新赛道产业就是抢占未来发展的“新赛道”,对于打造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意义重大。
全会不仅对八大新赛道产业作出安排部署,还提出要聚焦6G、商业航天、卫星制造、未来交通、氢能、生物技术等领域,前瞻构建未来技术应用场景,谋划布局未来产业。
“新兴产业充满了风险和挑战,但我们信心和干劲十足。”市经信局局长衡国钰摩拳擦掌,将狠抓制造业技术改造,通过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绿色化发展。同时,狠抓产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加强产品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市科技局局长、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局局长李韦表示,将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成果转化载体服务功能,加快实施一批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项目。
(绵报融媒记者 李灵越)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