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涪江联合采访报道组成员 绵报融媒记者 赵利宾 张登军 郑金容
一条涪江,万千风景,文脉葳蕤。
她,发源于“千里岷山”主峰的雪宝顶,流经巴蜀大地的沃野平川。在全长670公里的涪江沿岸,汇集了从春秋战国开始,历经汉唐至宋明清时期的历史遗存,是川渝两地历史文化的核心区。
在这里,多民族聚居,文化璀璨芬芳,和美与共,相映生辉。
在这里,上古文明曙光、三国文化底蕴、唐宋明清风华、红色革命历程、“两弹一星”精神灿烂夺目,厚重传承。
在这里,司马相如《凤求凰》至今广为流传;李白怀念家乡江油的《别匡山》让后人为之动容;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让人心生万千感慨……
四季轮转下的涪江滚滚奔流,就像一条线,串起两岸无数的文明珍珠,又像是一棵大树,一头深深地扎进巴蜀大地,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江河文化。
迈步新时代,在有效地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涪江流域沿线丰厚而多彩的人文资源何以有效地保护与利用?带着这些问题,6月19日,“行进涪江·川渝九地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全体记者从涪江源头阿坝州松潘县出发,沿江而下,探寻多彩人文的涪江密码。
守护
赓续民族文脉多彩故事演绎多彩文化
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群古蜀人在阿坝州茂县进入涪江大峡谷,一路沿江而下,开创古蜀文明。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率领军队抵达巴郡江州(今重庆),“北由垫江水诣涪”,开启了三国蜀汉的历史大幕......
时隔1800多年后的2023年6月28日晚,实景剧《葭萌春秋》在广元市昭化古城上演。移动式实景演出,对当地独有的历史人文资源进行全景呈现,带领游客穿越千年蜀道,梦回三国蜀汉。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赴梓州(今绵阳三台)生活,写下了150多首诗歌,包括那首被后世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宋元(蒙)战争时期,重庆市合川钓鱼城军民凭借山城防御体系,婴城固守,浴血奋战,创造了36年钓鱼城保卫战这一古代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阻止了大蒙古国的扩张浪潮。如今,钓鱼城遗址也是迄今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战场遗址。
行进涪江,读懂巴蜀。在涪江流域沿线,至今保留着始于春秋战国,历经秦汉、三国,再到唐至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钓鱼城遗址只是其中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怎样守护历史文脉?松潘县以松州古城为核心加快历史建筑修复、文物保护申报、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推出大型边塞沉浸式实景舞台剧《大唐松州·瓮城传奇》,传承历史文化。位于松潘县小河镇丰河村的涪阳古镇,居民至今保持很多传统的耕种方式,守护一个传统的川西北乡村的文明样本。
广元市昭化区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化古城为核心,形成“名城-名镇-名村”三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这里,从建筑到情景演出,可以让你看到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在绵阳,李白文化、三国文化、禹羌文化、嫘祖文化、文昌文化是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片,平武报恩寺、梓潼七曲山在国内闻名遐迩,李白故里江油市正在打造国际化、国家级的李白文化圣地;德阳市以清朝嘉庆年间真实历史人物纪大奎在什邡任知县时的故事为蓝本打造的川剧《草鞋县令》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距离涪江源头500公里的阆中古城,距今已有2300多年建城史,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三国蜀汉时期,张飞为巴西太守,驻守阆中,这里被全国名城保护专家誉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当地还组织成立了阆中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挖掘巴渝、天文、春节、三国、科举等本土文化,构建以春节文化为主体,其他文化相互融合的地方文化体系……
流淌不息的日与夜里,历史的如椽巨笔勾勒出涪江两岸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涪江的华美“气质”。
留存
涵养文化基因在保护中传承传统文化
千百年来,滔滔江水润泽巴蜀,一代代人在这里繁衍作息,创造多彩人文。历史的故事没有随涪江流水东去,反而穿越时光之河留下无数生动的画面,涵养出独属于巴蜀的文化印记。
行进涪江,一次文化寻根之旅。在本次川渝九地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中,采访组走进松潘县川主寺镇麻依村的象藏唐卡艺术学校,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唐卡的精美,还有学校创办人赤增绕旦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与痴迷。
松潘象藏唐卡艺术学校是一所公益性民办学校,2019年7月开始招生,常年有来自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30余名学生在这里系统接受唐卡艺术培训。学校以“非遗+”的模式,开展唐卡艺术文创研发,在传承保护的同时支撑学校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民间历史,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与血脉。而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更是时代赋予一代又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保护?象藏唐卡艺术学校只是答案之一。沿着这条江,我们还看到了更多答案。
在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绵阳、阿坝范围,以传习所、非遗工坊、非遗特色村寨等为阵地,对羌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抢救保护和区域性整体保护。松潘县以大型边塞沉浸式实景舞台剧《大唐松州·瓮城传奇》为载体,对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俗信仰、体育游艺等非遗进行保护。
绵阳江油市深入实施李白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开展李白文化高端论坛等研究活动,打造全国李白文化研究高地。在发展李白文化旅游的同时,通过雾山石刻、刺绣、木雕等传统技艺将李白文化转化为文创产品。
仓山大乐是德阳中江县南仓山镇独有的传统乐舞表演,这个相传始于周代周文王庆祝战斗胜利的音乐表演,被称为音乐活化石,也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把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中江县仓山镇充分调动群众组建仓山大乐表演队伍,仅登记在册的队员就超过100人,每逢假日都要开展演出,一代传一代,一直延续至今。
卓筒井是遂宁市大英县卓筒井镇的标志,“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盐井及地面建筑物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文化遗产,当地修建陈列馆,把凿井制盐的全部工具收藏于馆内,恢复晒棚、井架、灶房等设施,恢复宋代卓筒井采盐制作流程。
奔腾不息的涪江水,孕育了璀璨的民间文化。她的美,不仅仅在于山水之间,更在于千百年来涵养生成的多彩人文,它们生动地述说着沿岸老百姓的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激活
推动文旅融合为文旅高质量发展赋能
“1500℃的铁水被拍打成铁水花儿,像漫天流星划过天际,火雨纷纷、星落遍地……”盛夏之夜,重庆铜梁巴岳山下,60分钟的实景剧《追梦·铜梁龙》精彩上演。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以龙舞为代表的铜梁龙文化的兴盛,带动着铜梁全域文化产业链发展。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铜梁龙舞不仅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活动,而是直接带动农民致富的文化产业。铜梁更是因势利导依托铜梁龙文化“金字招牌”,大做“龙”文章,大手笔打造龙文化产业。
坚定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守护,在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为涪江流域的高质量发展赋能。
松潘县精心打造了“松潘古城花灯会”“黄龙高山兰花节”“威尔逊在松潘”等文旅节庆活动,锅庄舞等民俗表演,提升地方文旅知名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绵阳不断提炼人文气质,探索文旅融合之道,着力打造以“白红绿”为代表的文旅品牌资源——以李白为代表的人文历史资源,以国防军工为代表的红色科技资源,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绿色生态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这里寻觅“诗和远方”。
行进涪江中,越深入了解,越能深刻感受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大美画卷,正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大地上徐徐展开。
广元皇泽寺,因存有国内唯一的武后真容石刻像,以及始于北魏,历经北周、隋、初唐的摩崖造像而闻名,每年9月1日,广元都会以举办广元女儿节为平台,提升节会品牌、宣传城市名片、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遂宁市大英县卓筒井镇以宋代卓筒井非遗文化和体现宋风古韵的管咸市为核心,打造“宋井桃源”旅游项目,通过复现宋代场景,构建“宋驿”“宋村”“宋节”三大组团,将传统场景与现代休闲相结合,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文化体验,激活乡村休闲游。
南充蓬安依托“相如”IP,坚持以文兴旅、以旅兴商,着力推动文化旅游全领域、全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2022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浪漫七夕,相约蓬安”举行,蓬安成为热门打卡地;2023年春节,相如故城推出“凤求凰”新春浪漫游活动、5D光影秀、汉服快闪、比武招亲、烟火集市等活动,吸引10余万人次的游客慕名而来。
重庆市潼南区双江古镇杨尚昆、杨闇公忠勇爱国情激励着无数后人,其旧居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地坚持以红色资源为载体,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同时深度融合乡村旅游资源,盘活红色旅游资源,推出“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的模式,在“传承红色文化、强化红色引领、汲取红色力量”中,将“红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的红色动能。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站在新的起点上,涪江流域川渝九地正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更加有为有效地推动涪江流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承袭千年文脉的涪江,在时代的大潮中定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芳华!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