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网讯 初夏,松潘县黄龙乡三舍驿村,一场不大不小的夏雨后,空气格外清新。54岁的村民魏德成搭一张椅子,十分惬意地坐在自家门口,远眺一座座高山,听门口水流潺潺。
门口那架慢慢转动的水风车,那一排排开得正好的鲜花,还有那一座迷你的石拱桥,勾勒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自己贷款或者找第三方合作,把家里的房子改造成民宿,主打亲子房,预计可以有4个套房。”魏德成说,这是他现在的打算。
三舍驿村位于松潘县东北部,地处国家级黄龙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大熊猫公园核心区域内,素有涪江源头“第一村”、茶马古道雪山上“第一驿站”的美誉。
“一直以来,我们立足优势,挖掘潜力,致力于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环境生态优美、文化旅游繁荣、群众生活富足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三舍驿村党支部书记宋永珍说。
富硕的自然生态、厚重的驿站文化、丰富的特色产业……如今,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正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生态治理
为美丽乡村“焕颜”
一个环保袋、一个垃圾捡拾器,这是三舍驿村河道管护员郎义泉的巡河“武器”。五年多的时间,这样的“武器”换了一个又一个,但不变的,是他细心呵护三舍驿村每一条河流的决心。“每天不来巡上一圈,心里总放心不下。”郎义泉说。
在三舍驿村,正是有了像郎义泉及其他生态管护员日复一日的奔走,坚守岗位,守护家乡的绿水青山,才使得三舍驿村焕然一新、风景如画。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三舍驿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围绕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立足涪江源地域文化,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造了90户厕所,解决了124户416人安全饮水自来化,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同时,落实20名党员实行“分区、划段、包户”责任制,对全村的街道花草管护、河道巡护、环境整治实行包干,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往“精”里寻、往“细”里走,实现人居环境质量提档升级。此外,三舍驿村还建立河长制,加强涪江源的保护。
“好啊,好啊,你看我家房屋的这些外墙嘛,以前全是木板,集中改造后才有了现在这种仿古建筑的风格。”在三舍驿村生活了32年的魏德成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家的木头房子也会有“脱胎换骨”的一天。
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三舍驿村仍在持续发力。因地制宜打造微景观、微景点,引导全村农户柴火进行规范堆放,提升“柴码子”的颜值,修建观景茅草亭长廊,将柴火文化与休闲相结合,使其更有韵味感、更有生活感、更有乡愁的记忆。
生态产业
让绿水青山“有价”
乡村之美,不止风景。近年来,三舍驿村统筹产业转型、聚焦环境保护、培育民宿旅游,依托黄龙和丹云峡的区位优势,打造以驿站文化、观光农业、生态体验融合的“涪源古道·三舍驿站”特色文化旅游名村。
“以前,村民主要种植当归,成不了规模也增加不了多少收入。”宋永珍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村里初步形成“黄龙树莓”和“黄龙当归”两大品牌。2021年种植当归200余亩,树莓120余亩,通过线上线下和旅游销售,产值达650余万元。同时,探索开设“树莓采摘季”“树莓酒品销月”等活动,提升农业观光休闲旅游融合的社会影响力。“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大家的收入提高了,年收入都在6万元以上。”宋永珍表示。
特色农业要发展,驿站文化发展同样不能落下。
三舍驿村以“森林小镇”为基础,加强涪江源和自然生态保护,深入挖掘涪源古道文化和驿站文化,先后投资800余万元,实施“松潘县旅游产业补短项目”“黄龙乡三舍驿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改造主街民居立面风貌、建设旅游标识标牌、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微景观、人文景观等,逐步再现驿站文化。
在户外体验发展方面,三舍驿村利用窑沟海子、色弄坪大草原、三道片牧场等自然生态景观和红庙子、烽火台、涪源桥等人文历史遗迹,拓展游客户外体验。此外,该村从事户外向导20人,经验丰富,设施设备齐全,户外体验旅游发展成熟。不同主题的乡村游,伴着林水相依的好景致,吸引着一波又一波游客。
以生态为笔,描绘出乡村的好颜值。记忆中的乡村,乡愁中的田园,经三舍驿村人民的巧手,正在编织成幸福美丽的家园。
(行进涪江联合采访报道组 绵报融媒记者 李霞 邓勇/文 王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