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逐绿而行,共绘生态新画卷
——来自涪江流域魅力生态的一线调研
发稿时间: 2023-07-13 08:37    来源: 绵阳日报

  □行进涪江联合采访报道组成员绵报融媒记者 文宇 尹秦 兰建春

  岷山之巅雪宝顶,滚滚涪江从此发源。一路奔腾,碧波漪澜。阿坝、绵阳、遂宁、德阳、广元、南充和重庆潼南、铜梁、合川,9个城市被涪江串联在一起,一衣带水,和谐共生。

  在3.64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里——熊猫、雪豹、黑颈鹤、云豹等珍稀动物无忧无虑栖息繁衍;

  距瓣尾囊草、珙桐、百合等野生植物悄悄发芽开花;

  河流、湖泊汇入涪江,哺育两岸,泽被巴蜀;

  工厂、企业、城镇坚守环保底线,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遵循指引,涪江交出了最亮眼的“生态答卷”。

  6月19日,由绵阳日报社发起,涪江流域川渝九地10家媒体共同参与的“行进涪江·川渝九地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

  九地生态多样性如何得到有效保护?如何把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带着这些问题,百余名记者从涪江源头阿坝出发,历时月余,观察涪江生态之美,见证绿色发展之基,记录物阜民丰之乐。

  千年涪江卷,一首生态诗。这首“诗”,必将成为经典,咏诵不止。

  从绿色蝶变看保护定力在绿水青山间万物共生

  万年雪山、广阔草原、茫茫林海……这些,是美丽阿坝的“代名词”。

  6月20日,在“行进涪江·川渝九地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阿坝站第二天,调研组来到“人间瑶池,圣地黄龙。”

  “黄龙景区是高山兰花的天堂。”黄龙景区负责人介绍,黄龙景区有30属、74种兰科植物,有数目庞大的黄花杓兰、西藏杓兰、无苞杓兰,也有稀有品种小花杓兰、巴郎山杓兰、四川杓兰等,更有部分兰花品种为黄龙独有。

  为什么黄龙的兰花如此惊艳?调研组梳理发现,黄龙高山兰花是生态保护的靓丽成果,也是科研价值的生动体现。

  黄龙景区从1982年10月成立以来就一直在坚持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兰花保留了相当优良的繁育地。目前已拥有133种兰科植物的种子无菌繁育技术,不仅催生了黄龙高山兰花争相盛开,还对世界兰花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仅仅是兰花。作为我国最早一批自然保护区之一,黄龙自然保护区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区内有以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为代表的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23种。同时,还有植物84科1300种,其中有国家保护植物连香树、四川红杉、红豆杉等。

  在阿坝,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跟调研组谈得最多的就是阿坝对非法“捕、运、售、购、食”的打击,力度不可谓不大。

  2020年,阿坝侦破查处野生动物刑事案件2起、行政案件5起;2021年,阿坝累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27次,共查处“涉野”线索3件,立刑事案件1件,移送“涉野”案事件线索2件,移送涉案人员2人……

  在严查严处的同时,阿坝还常态化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制度的完善,出台一系列保护政策和措施,加大宣传力度,让野生动植物保护深入人心。一路走来,这一理念已成为调研组的共识。

  离开阿坝,驱车4小时,调研组来到平武县高村乡老河沟自然保护地,这里是国内首个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地,有种类、数量众多的动植物资源,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林麝、亚洲金猫、红豆杉、珙桐等珍稀动植物。

  “如今,通过10多年持续不断的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日益改善,越来越多的动物回到了这里。”老河沟自然保护地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平武两天时间的调研中,野生大熊猫的故事被频频提起——

  3月2日,绵阳平武大熊猫国家公园老河沟片区,红外相机记录到野生大熊猫凌晨“溜达”的视频画面:一只圆滚滚的野生大熊猫在房屋前悠闲地散步,最后消失在了红外相机镜头内;

  5月25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平武县龙门山片区宽坝林区,网络红外相机首次监测到野生大熊猫的活动影像:一只野生大熊猫弓着身、翘着屁股对着一根树干反复摩擦、蹭来蹭去,动作可爱又滑稽;

  6月6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北川片区国有林场大脚板坪安装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一只野生大熊猫活动的画面:这只野生大熊猫先是围着树用鼻子嗅了嗅,随后用抬腿撒尿的方式重新作了标记;

  ……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作为天下大熊猫第一县,近年来,平武陆续出台多个文件,压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督促开展以劳代偿、补植复绿、增殖放流等生态修复活动,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设置生态修复区,通过种植箭竹,建设空中廊道、地下隧道等方式,为各类野生动物修复生态廊道,发放“禁牧”补贴,确保野生动植物生境及栖息地安全。不仅如此,曾经的老猎人也开始了巡山行动;山里的群众在自家的黄坡地里种上了树……

  “生物多样化的保护,换来的不仅仅是一组组令人感到可喜的数据,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参与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行动中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平武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

  沿着涪江继续向前,7月5日,调研组来到遂宁,登上圣莲岛,万株荷花盛开,呈现出碧荷连天的美景。随着全面规划、开发建设,圣莲岛已成为一座生态岛、文化岛、旅游岛、荷花岛,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之心”。

  遂宁,依水而建,长期发展得益于健康河湖提供的清洁水资源和优美水环境。当地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调研组,遂宁以保护为定力,在全国率先建立“行政河长+技术河长+民间河长+河道警长+检察长”五长共治新模式,紧盯“智慧赋能实现河道管理信息化”“协作赋能实现联动执法多元化”和“监督赋能实现河道监管长效化”,有效解决了水域复杂问题,构建起河道管理新格局,促进全市河湖生态复苏。

  理念、手段、定力。卓有成效的保护带来了涪江流域生态多样性的持续发展,在绿水青山间,琴瑟和鸣,万物共生。这,就是涪江的绿色蝶变。

  从共生共融看发展机遇在蓝天白云下绿色转型

  青山、绿水、万物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治污、减排、转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更强。要“治标”,更要“治本”。绿色转型是关键所在。

  涪江行行至中游,调研组进入德阳。在这里,“重装之都”迸发出绿色低碳发展的澎湃生机。

  走进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全球首个定子冲片绿色“无人车间”,融入5G、互联网、物联网、机器视觉等技术,结合数字化运营管理,实现了生产操作无人化、生产数据驱动化、生产控制智能化、生产产品绿色化。

  从人工生产到“无人车间”,再到绿色“无人车间”,这背后折射出企业高质量履行好生态环保的主体责任。

  “以前所有工序都以手工操作为主,设备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粉尘污染重、环保压力大。”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无人车间”由机器人取代人工操作,AGV无人叉车全面取代人工物料配送,全面推广环保水溶性漆刷漆工艺和热能循环利用等技术,实现了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新型制造和运营模式。

  生产“减碳”,发展“增绿”。定子冲片绿色“无人车间”将定子冲片产量从9000吨提高到15000吨,人均产出提升620%、能源利用率提高56.6%、劳动强度降低90%以上,挥发性有机排放降低70%以上,定子冲片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都大幅提升。

  道路一马平川,透过车窗,“中国绿色铝都”与“铝产业链千亿集群建设”宣传语随处可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调研组来到了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样的,“绿色引擎”在这里持续发力。

  不同的采访点位都有一个共性:绿色环保。

  今年3月,位于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袁家坝铝产业园区的四川中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50万吨/年电解铝产能全部启动完成、正常生产。电解车间内,一台台电解槽整齐排列,950摄氏度的高温铝水生产车间,没有粉尘、没有气味,这让采访组尤为好奇。

  “公司匹配了行业一流先进设备烟气净化系统,采用了国内一流的脱硫除尘技术。”四川中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孙良帅一语解惑,经过脱硫除尘以后,烟气排放指标是行业超低排放标准的十分之一左右,具有绿色环保、高效低耗、智能创新的特点。

  不仅如此,公司还采用现代磁场仿真技术,优化电解槽母线结构,平稳磁场,减少铝液二次损失,提高电流效率0.8%,降低电耗120度。同时,使用优质砂状氧化铝,提高电流效率约1.5%左右,降低电耗225度。

  步“铝”昂扬。2022年,广元市铝产业企业主要污染物实现超低排放,其中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仅为国标的1/7,全市有色金属及压延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2%。

  绿色转型,为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为前行的脚步指引方向。在南充,也有不少企业逐绿而行,探索走好生态路。

  走进南充阆中的保宁醋文化博览园,一片绿意盎然,空气中酸中带甜的醋香味扑面而来。这里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音寺为依托,按照“三馆两坊,一井一廊一基地”总布局,融醋文化、古建筑文化、中医药文化、园林景观文化于一体,是国家3A级景区。

  一瓶保宁醋,不仅浓缩了阆中城市的精华,也成为古城的一张名片。近年来,四川保宁醋有限公司在“突出主业、做强品牌、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经营思路指导下,不断深化对保宁醋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和现代化开发应用,探索出一条活态化传承、保护和利用的创新发展之路。

  从因机而发看美好未来在鸟语花香之中逐绿前行

  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漫步在重庆市潼南区人民生态公园湖畔,调研组很难想象,5年前,这里还是黑臭水体的“重灾区”。

  公园负责人介绍,由于这里地势低洼,湖水无法循环,随着城市不断扩大,水质逐年变差。治理中,通过活水循环、清水补给,就近调用涪江水,置换黑臭水体,在园内治水,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的思路下,实施环境整体提质,并增设雨水循环再利用、台地生态栖息地、节能低碳三大系统。

  引涪入园,活水循环,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污,潼南人民生态公园实现从“淤泥浊水”到“碧水清波”的重生,在第十四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年会上,公园获得“人类居住规划设计奖”。

  城市美,乡村也美。

  盛夏时节,在重庆市铜梁区广袤的乡村田野间,处处呈现出山青水绿、万物并秀、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调研组走进侣俸镇保乡村,农田层层叠叠,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生机盎然,蔬菜大棚里的番茄、青椒长势喜人……

  据侣俸镇副镇长孙贤菊介绍,自2022年起,铜梁区按照“基层组织搭台、工商资本进村、综合经营增效、公司治理赋能、整村推进共富”的工作思路,开展了乡村振兴试点建设,探索以产业振兴为基础,带动组织人才文化生态全面振兴的实践经验,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调研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理念与实践。

  调研组来到最后一站重庆合川。过去的合川,滨水岸线因其资源稀缺,被视为房地产开发的宝地。如今,通过拆违建、生态搬迁、修复岸线自然生态,新建扩建亲水湿地公园、沿江慢行系统、滨水休闲空间,还三江绿色岸线,还市民生态空间。

  合川要求三江六岸临江前排建筑高度一般不超过20米,居住小区与江岸线距离不低于150米,把三江国家湿地公园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管控;统筹规划城市蓝绿空间,设立嘉陵江、涪江绿化缓冲带;推进三江六岸水系绿化,建设城市水生态公园、国家三江湿地公园等生态工程,建成了东津沱滨江公园等20多个亲水休闲公园;在旧城更新中做“减法”,腾退更多滨水空间作为公共空间;开启“生态+旅游”、“生态+体育”、“生态+文化”发展之门,有序开发三江沿线文旅资源,打造“成渝后花园”……

  如今的合川,已经形成生态保护、防汛抗洪、生活休闲等城市功能布局,山、水、路、岸、产、城等空间关系催生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三类“最美岸线”,最终实现人、城市环境、自然生态的共存与融合。

  守护好这一江清水,是涪江儿女的共同责任。为让“母亲河”更美更清,川渝携手,跨界治水——

  重庆潼南区与四川遂宁市每季度对3条跨界河流开展联合水质监测,共享监测数据,上下游跨界共护一江水;

  潼南区、铜梁区、合川区,遂宁市等相邻市区建立有生态环保及河长制管理协调机制,协同推进涪江等流域水污染防治、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共同保护开发;

  ……

  从“盼温饱”到“盼环境”,从“求生活”到“求生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不止于经济,更在于舒适的人居环境、绿色的生态环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如今,在涪江“生态一盘棋”的共识贯穿全域,九地在“共抓生态管控、共治跨界污染、共促绿色转型、共建秀美家园”中,全力打造涪江流域“生态共同体”,让涪江真正成为造福流域两岸群众的美丽“福”江。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