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的田园乡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乡村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
近年来,盐亭通过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狠抓产业发展、培育文明乡风等,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跑出“加速度”,探索创建了一批风韵独特、各具特色、亮点明显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如今,一幅“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家园好”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盐亭广袤的大地上渐次展开。
整治环境 把“净”嵌入乡村
良好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花木郁葱、道路宽敞、庭院整洁……走进先后获得“省级卫生村”“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等荣誉的盐亭县莲花湖乡弥江村,目之所及,处处呈现出环境优美、乡风淳朴、生产发展的景象。
“针对住房卫生‘脏乱差’的农户,我们采取志愿者上门服务、改厨改厕等措施改善环境卫生。”弥江村党总支书记何大志介绍,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该村通过构建村居治理“新路径”,全力推广“积分制”,号召村民主动参与到村居治理中来,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群众踊跃参与,共建共享共治的良好格局。
什么是“积分制”?“把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搞好,就可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走进弥江村村民何应华家院落,院子虽小却干净整洁,屋内桌椅摆放整齐,“近期参与了村里的志愿服务,积分攒够了就去村上的‘积分超市’兑换礼品!”何应华说。
除了紧盯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沟渠河道等重点区域和部位,弥江村还在弥江场镇规划停车位28个,新(改)建垃圾收集设施8个,清理各类广告300余处……争取“千村示范工程”项目,建成弥江场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使用,彻底解决场镇污水直排的老大难问题。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为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自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启动以来,盐亭认真落实“五清、四定、四化”行动,助推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落地落实、见效惠民,刷新农村“颜值”,增强农户获得感、幸福感。
青峰村5.5米宽村道
促农增收 把“业”融入乡村
走进盐亭大兴回族乡青峰村,一条长6.4公里的通村公路蜿蜒延伸,以前,这条路只有3.5米,狭窄的道路给当地产业发展套上了“枷锁”。
2022年,盐亭实施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青峰村村道由原本的3.5米扩宽到5.5米,同时在道路两侧配套建立了绿化带。
“2017年我种植了100余亩柑橘,每到果子成熟时,大车进不来,只有靠小车往返运输,很是费时。”正在果园里忙碌的该村村民达勇说,“现在,道路修到了果园,大车可以直接开到果园转运水果,非常方便。”
道路扩建不仅便利了群众出行,改善了村容村貌,还打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青峰村把村庄整治过程变成开发利用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让人文优势和生态优势借助宽阔的道路发挥出来。利用王家大院、侯伯英烈士故居等人文资源和产业资源,构建起“产业、人文、景观”三位一体的产业格局。
“从以往‘路不通、业不兴、人不来’再到如今‘四通八达、产业兴旺’,农村道路的改善催生了乡村面貌的‘蝶变’,打通了群众的‘幸福路’。”大兴回族乡党委书记杜亚东说,“我们能明显感觉到来青峰村旅游、采摘的人多了。”
据了解,2022年,盐亭在16个乡镇118个行政村建成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路335公里,投资10050万元,惠及31个行政村。
产业因路而兴,群众因路而富。一条条通达的农村公路将更多的发展力量汇聚到乡村,成为了幸福之路、发展之路、致富之路。
繁花似锦的弥江村
以文化人 把“魂”注入乡村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门庭高悬红灯彩,炊烟袅袅绕村庄,白墙红瓦映青山……随着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文明节俭、健康祥和在盐亭已蔚然成风,不仅弘扬了新时代文明新风,也赋予社会全新的活力与魅力。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动移风易俗专项行动落实落地。通过大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红黑榜”、“积分银行”、等活动,盐亭巨龙镇创新活动形式,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除了积极挖掘先进典型,为群众讲述移风易俗好故事以外,巨龙镇用应急广播系统每天播报移风易俗倡导语,在各村悬挂宣传标语50余条;组织包村干部深入农户宣讲《移风易俗倡议书》,详细讲解有关政策规定。
把党的方针政策从会议室搬到百姓家门口。盐亭县文通镇组建13支村(社区)宣讲队伍,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乡村振兴“热点”、关注惠农政策“重点”、深挖税收复杂“难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孝老爱亲、勤俭持家,文明新风吹遍田野乡村。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改了旧习惯、提了精神气、换了新面貌。
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到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在盐亭的广袤大地上,处处上演着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绵报融媒记者 杜亚菲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