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捕渔民转型为水产养殖工人
每天清晨,盐亭巨龙镇退捕渔民一早便前往西部水产园区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近年来,巨龙镇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长江禁捕退捕的决策部署,通过转产转业、优先提供服务、跟踪帮扶等方式,推动梓江渔民转移“上岸”,持续做好退捕渔民就业工作。
□王峰绵报融媒记者陈元松文/图
变捕为养“上岸”渔民变身产业工人
“最担心的事是找不到工作,做了几十年渔民,文化程度低,没有一技之长,就懂点水产知识。”就在南岳社区原渔民李小东因为禁捕而失业犯愁时,巨龙镇农民工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西部水产人事部员工找到他,希望他到西部水产园区参加鳜鱼养殖工作。
西部水产园区规划1.8万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梓江鳜鱼”在此培育养殖,其中3055亩核心精养区位于巨龙镇胜利村。近年来,巨龙镇将培育壮大西部水产作为禁捕渔民转产就业基地,设立养殖技能、综合业务、电商孵化等岗位,切实解决退捕渔民就业问题。
“捕了一辈子鱼,过着‘有一顿吃一顿的日子’,之前儿子吵着想买车,那时收入不稳定,没能力买。现在有了新工作,收入稳定,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家人对我这份工作特别满意,感谢党的政策好啊!”李小东高兴地说。
授人以渔技能培训促家门口就业
“以前由于捕鱼的人多,又没有实施天然水域鱼类保护,所以鱼越来越少,越来越难捕,日子越过越艰难……”巨龙镇麻秧社区原渔民张钊说。
2020年全面禁渔后,张钊到镇就业中心寻求帮助,希望能找到一份新的职业。“张钊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捕了一辈子鱼,没别的什么技能,这是渔民的共性。”便民服务中心主任余富永说,禁渔后,政府要做的就是让渔民学会一门技能,让他们离开江河后,找到新的职业,过上新的生活。
巨龙镇在全镇开展了退捕渔民去向意愿沟通工作,政府同企业一道梳理用工空缺岗位、组织开展老带新差别化培训,解决渔民就业问题。目前,退捕渔民已在迪澳制药等企业上班。“通过培训学会了操作技术,现在一个月有5000余元的收入,相当于以前捕鱼一年的收入,还是政府为我们想得周到。”张钊满意地说。
一户一策点对点帮扶助力就业增收
“女子下半年就要上大学了,用钱的地方多,我就想找一个稳定的工作”。禁渔后,巨龙镇梓水村退捕渔民张二说出了自己的就业要求。
自禁渔以来,巨龙镇结合退捕群众的身体状况、技能情况、工作经验等基础条件,逐户逐人制定就业指导方案,按照“一户一策”的思路,帮扶干部上门点对点提供就业指导。
“我们通过摸排,把退捕渔民分成三类,一类是生活压力小,不愿专业务工的;二类是希望就近务工,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三类是生活压力大,需要稳定收入且工资高一点的。然后逐户制定帮扶计划,解决就业问题。”巨龙镇就业中心工作人员赵鹏说,“像张二,因为有大学生要供养,我们就帮助他联系上海造船厂,那边工资更高些,这样解决了他的经济压力,一户一策的措施切实解决渔民就业问题,实现了转移就业,增收致富”。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