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殷忧成“防”家园兴——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纪实
发稿时间:2023-05-12 08:43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常言道,长居安境,常思危急。纵然“天有不测风云”,完善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也能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坚固“堡垒”。

  国家减灾中心来绵调研防灾减灾工作

  常言道,长居安境,常思危急。纵然“天有不测风云”,完善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也能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坚固“堡垒”。

  在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地貌类型复杂、地质构造多样、自然灾害易发多发的绵阳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尽最大限度降低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连续32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

  ——与德阳、遂宁、广元、南充、阿坝5个市(州)和重庆北碚区建立应急联动合作架构;

  ——开展7处直升机起降点和取水点等重点项目建设,组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大队、市抗洪抢险救援尖刀大队等10支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形成“一案多类”应急预案体系;

  ——形成“市、县、乡、村、组、点”六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耀眼成绩的背后,是绵阳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健全完善减灾救灾机制体制、强化减灾救灾保障水平、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生动实践。

  □绵报融媒记者谢艳文/图

  多维强基固本 构建防灾减灾“大家庭”

  “不管是骑车、开车还是步行,都要注意观察,安全通过……”进入汛期,骑着摩托车、拿着大喇叭“广播”的王天文又开始忙碌了。

  作为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正河村的灾害信息员,王天文的主要职责就是查看灾情、及时预警。2022年8月19日,该村遭遇暴雨引发山洪,正是王天文接收暴雨预警信息后,第一时间通知村指挥部进行沿河居民转移安置,才避免了人员伤亡。

  如今,绵阳已拥有“王天文”式灾害信息员4495名,他们像毛细血管一样穿插在绵阳的“五脏六腑”,第一时间掌握和报送灾情,争分夺秒降低损失。

  这得益于绵阳构建了市、县(区)、镇(乡、街道)、村(社区)四级灾害信息员网络,并将灾害信息员、山洪责任人、地灾监测员、网格员纳入灾害信息员统一管理,明确村(社区)灾害信息员AB岗,确保灾情信息管理及时、准确、规范。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最根本就是要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能力建设。”市减灾委员会主任、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龙佳林表示。

  对此,绵阳持续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军队和武警部队为突击、以专家队伍为支撑、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五大体系。调整完善了抗震救灾等18个专项指挥部,建立了风险会商研判、防控协同和安全保障等工作规范运行机制,健全完善应急抢险救援机制,推动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军地协同、区域联动,与德阳、遂宁、广元、南充、阿坝5个周边市(州)和重庆市北碚区建立了应急联动合作架构,初步形成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力量互援、多方互动的抢险救援新格局。

  在此基础上,按照“一案多类”总体工作思路,持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持续督促指导各地各部门做好《绵阳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印发后的各类预案编制修订工作,截至目前,已修订市级层面预案83个,开展市县演练75场,不断提升预案针对性和实效性。

  至此,绵阳防灾减灾“大家庭”成员越来越多、内涵越来越丰富。

  绵阳深谙面对灾害,物资“先行”。为科学转移避险,我市完善了“以市级应急物资储备为枢纽,以县(市、区)、园区、科学城办事处和市级部门(单位)应急物资储备为支撑,以灾害易发乡镇、边远村社应急物资储备为补充”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截至目前,建成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区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9个、乡镇(街道)物资储备站171个、村(社区)应急物资储备点1486个,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组、点”的六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全市利用休闲广场、绿地、学校、人防工程、村居委会等设置临时避险转移安置点2078个,建成市、县、乡、村、组、点六级应急物资储备库、站、点1671个;建成安全屋305处共1556间,可容纳13573人。目前,共储备应急物资121种92.4万件(套),价值5400余万元。2023年,全市将补充采购价值1809万元的应急物资共计84种11.7万件(套)。“全市各级救灾物资仓库储备的数量,总体能独立应对较大自然灾害救灾所需,在周边城市的协助下可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救灾所需。”龙佳林表示。

  精准预警监测 打好遮风挡雨“提前量”

  “我们家房子被冲毁了,如果没有提前转移,可能一家4口就被洪水冲走了。”2022年8月18日夜至19日凌晨,平武、北川等地普降大到暴雨,平武县水晶镇卿家沟村民杜金说,很庆幸自己提前一天接到了暴雨监测预警信息,并及时转移……

  据统计,这场暴雨全市共提前转移群众2924户6959人,确保了人员“零伤亡”。

  上医治未病。“零伤亡”的实现,主要得益于我市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为广大群众遮风挡雨打好了“提前量”。

  数据显示,2022年,我市新建了32个智能气象站,4个三维闪电监测仪,推进平武X波段天气雷达建设和200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新增1个防汛专用水文站、2个防汛专用水位站、10个雨量站,建成测震台12个、前兆台12个、烈度台13个、预警台119个,林火监控点位43个,极大提高了我市对易灾区域的监测能力。

  “2022年,我市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66处,排危除险125处,避险搬迁48户,通过治理、排危和搬迁等手段销号地质灾害隐患点191处。今年,我市共排查出市级重点督办自然灾害重大风险40处,据此,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编制年度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重大风险工作计划……”2月15日,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召开2023年度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研判会,通报今年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研判形势。这是每年初绵阳的“规定动作”,通过气象、水利、自然资源、林业、农业农村、水文等有关部门定期会商,重点对全市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进行研判,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我市还出台《关于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工作的实施意见》《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服务实施细则(试行)》,强化“叫醒回应”,落实高等级预警电话“叫应”机制,在发布橙色及以上预警信号时叫应到有关县市区、部门、乡镇(街道)、点位负责人,并确保叫应信息接收反馈。

  针对易发多发的洪涝、干旱、风雹、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我市还优化地震、地质、气象、水利、森林草原等领域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完善森林草原火情监测即报、气象要素实时监测等系统,开展地灾隐患遥感识别技术攻关和短临气象风险预警,加快推进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警能力。

  科学宣传培训 奏响全员减灾“最强音”

  防灾减灾救灾,人人都是亲历者。如何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绵阳一直在“下深水”。

  “我们的应急广播实现了省、市、区、镇、村五级联控,可接收播放应急局、气象局等应急信息,具备自动唤醒功能,日常播放中若遇到应急信息则自动切换为应急播放状态,保障了应急所需。”游仙区应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第一时间把应急信息传播到基层老百姓身边的“大喇叭”,目前已成为游仙应急系统“义务兵”,实现大众化、全覆盖。

  截至目前,游仙、三台、北川已全面建成县(区)级应急广播,并加强与当地防灾减灾部门的衔接,打通防灾减灾部门播发应急广播信息渠道,开放应急广播紧急授权,关键时刻发出全员减灾“最强音”。

  今年2月,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市、县应急局以及部分街道、社区相关人员赴成都市锦江区学习交流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先进经验,从查找风险隐患、制定防范措施、完善微型消防站、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避难场所标志标牌设计、防灾减灾宣传等硬软件方面,寻找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游仙区游仙路社区和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沐曦社区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创建37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个“四川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不仅如此,我市还每年定期开展“5·12国家防灾减灾日”和“10·13国际减灾日”等防灾减灾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挂图、现场讲解、印发科普读物、短信推送、大屏播放、微信公众号和乡村广播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在全市上下实现群测群防群治的奋进接力,群众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升。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