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活化利用 让地震文物成为“生动教材”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积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发稿时间:2023-05-08 08:57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今年“五一”假期,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人潮涌动,日均接待量超一万人。近年来,每到假期,游客排队走进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人们在这里感受生命的力量、感悟家国情怀。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绵阳新闻网讯 今年“五一”假期,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人潮涌动,日均接待量超一万人。近年来,每到假期,游客排队走进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人们在这里感受生命的力量、感悟家国情怀。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游客进入一万余平方米的《山川永纪》陈展厅,沿着1900米长的总展线,参观学习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的伟大历程;进入科普体验馆,游客了解抗震减灾知识,感受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纪念馆的钟,是提示我们把握当下;纪念馆的菜单,是要我们热爱生活;纪念馆的残砖碎瓦,是警示我们敬畏规律;纪念馆的烈士遗物,是要我们珍爱每一条生命。”一名来自重庆的游客走出展厅,说出自己的所感所悟。

  “今年‘五一’假期,游客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1.95%,是2022年同期游客量的2.5倍,省外游客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负责人介绍,纪念馆开展地震文物征集、入藏、鉴定、保护等规范研究,收藏72万余件地震文献实物资料和88件(套)珍贵文物,为制定地震文物保护国家级标准填补了空白,打下了基础;与18所高校共建教学合作基地30余个,开展“抗震救灾精神绵州高校行”活动;每年至少推出主题临展6个、巡展8场,常态化举办高水平临展和巡展,场馆社会教育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断增强;通过展演、直播、比赛等形式,开展抗震救灾精神“声”入群众活动,真正让文物活起来。目前,地震纪念馆已经具备保护、教育、展示、科研、宣传、纪念六大基本功能,已成为对外展示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开展地震科普研究和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基地。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根据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建设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主要包括室外遗址和室内场馆两部分。室外遗址主要是总保护面积266公顷的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是全世界整体原址原貌保护规模最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区,2023年3月被纳入《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名录(第一批)》。随着《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的公布,北川建设防泥石流闸坝26个,治理地质灾害30余处,修复损毁防洪堤3500米,加固震损建筑14处27栋,探索利用北斗技术开展文物本体监测项目试点,让地震遗址有了“安全的家”。(陈云波 绵报融媒记者 蒋炜 文/图)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