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治教化是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标志,是培育市域社会治理内生动力的基本途径。绵阳市在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过程中,始终将“德治”摆在重要位置,着力破解道德建设“知之非艰、行之惟艰”难题,市域内向上向善蔚然成风,“德治”相关经验在第六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新研讨班上进行交流推广。
以文明体系撑起德治脊梁。绵阳市出台首部为“德治”立法的地方性法规《绵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从认知、导引、实践、制度等维度着手,将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实现“软约束”到“硬约束”的跨越。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为抓手,高标准建设道德讲堂、乡贤馆、彩绘长廊等公益设施并免费开放,不断增强城乡居民道德知识厚度,逐步把市域治理现代化建立在更高的道德水平之上。
以诚信政府引领道德新风。市委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以及市级政府工作部门等全部参加,面对面听取企业家意见,建立“绵阳企业家”微信群,深入攻坚政策红利不能及时兑现、政务服务“雷声大雨点小”及尊企护企“调门高落实少”等问题,在政策扶持、房产开发、人才用工、产业规划、融资上市、品牌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让群众监督政府、让舆论监督政府,让失信无处藏身、让守信蔚然成风。
以历史积淀赓续红色精神。深入挖掘市域红色精神,全面唤醒“沉睡资源”。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市域德治提供精神动力,聘请伟大事业亲历者陈俊祥、郭景文等名师开设互动访谈栏目,以及创作话剧《国魂》、情景宣讲“英雄·丰碑”等特色课程,使广大干部群众在耳濡目染和参与中接受教育洗礼、思想净化,增强地区文化认同,让“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念在市域中形成共识、植根于心、外化于行。
以淳朴民风厚植良善底蕴。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道德理念,把传统价值资源引入市域德治体系,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指导村社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合规合法且兼顾传统风俗习惯和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家风古训,形成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群众乐于接受的名言警句。搭建群众议事协商平台,推动民事“民说、民评、民调、民决”,让好人好事有人夸、歪风邪气有人管。优化少数民族乡约寨规、宗族理词,创新“三羌共治”“‘议话坪’解纷、‘转转酒’言和”等特色调解机制,相关经验被人民日报报道。
以见义勇为奏响英雄赞歌。将见义勇为工作纳入平安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健全表彰奖励、关爱走访、优抚慰问、帮扶济困等机制,通过市财政设立100万元见义勇为基金,大力开展见义勇为评选表扬活动。全市见义勇为事件及人数持续攀升,赖宁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模范”,蹇艳玲等一批见义勇为事迹突出的先进个人受到省政府奖励,“崇尚见义勇为精神,争当见义勇为英雄”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
“最美公交司机”赖宁,勇斗持械歹徒,救出被绑女孩,他的一句“当时没想那么多”描绘着绵阳人民守护正义的底色;“打拐英雄”胡祥雨,带领团队和社会志愿者帮助解救410余名被拐妇女儿童,他的一份“愿天下无拐是我从未改变的初心”厚植着绵阳人民尽责担当的温度;“四川好人”蹇艳玲,救下被拖行三轮车上的老人小孩,她的一声“追上去完全是一种本能反应”凝结着绵阳人民危难时刻的果然……从不同岗位的先进典型,到光芒四射的道德群星,再到百姓身边的凡人善举,道德的灯塔照亮了绵阳这座英雄之城。
“‘德治’是‘善治’的重要基石,我们以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为牵引,既发挥法治的规范引领作用,又发挥道德的促进作用,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用道德滋养法治精神,用道德力量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美好生活。”市委政法委相关人员介绍说。
(绵报融媒记者 郑金容/文 图片由市委政法委提供)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