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科技城新区
【科技城新区】从“业多产少”到“以产定城”——看科技城新区如何攻坚产业高地
发稿时间:2023-04-25 08:50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4月23日13时许,刚过饭点不久,满载混凝土的商砼搅拌车便接连到达绵阳科技城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施工现场。“自己在这里干活儿,都感觉速度太快了”。现场施工负责人黄子洋说,本月起,该产业园以“15天一层楼”的进度加快建设速度,预计7月底全面完成基础施工,10月底完成主体封顶,2024年春节前投入使用。产业园满园运行后,将形成百亿级机器人产业集群。

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

  4月23日13时许,刚过饭点不久,满载混凝土的商砼搅拌车便接连到达绵阳科技城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施工现场。“自己在这里干活儿,都感觉速度太快了”。现场施工负责人黄子洋说,本月起,该产业园以“15天一层楼”的进度加快建设速度,预计7月底全面完成基础施工,10月底完成主体封顶,2024年春节前投入使用。产业园满园运行后,将形成百亿级机器人产业集群。

  建设景象同样热火朝天的,还有与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条马路之隔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除此之外,新区直管区还将陆续落成数字经济产业园、融合创新产业园、节能环保产业园、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产业园,届时六大产业园将共同构建起新区直管区“千亿级产业园区”发展格局。

  从一年之前的“业多产少”,到如今产业园“花开遍地”,这个四川最年轻的省级新区是如何破局的?

  □陈莹莹 孙丽 文/图

  A 以产定城打破产业空间障碍

  时间退回到2022年初。彼时,受限于产业发展空间,新区直管区虽然集聚了创新研发最为活跃的环节,但在产业发展上大多聚焦于总部经济、金融行业等“楼宇经济”形态,科研院所孵化出的科技公司往往只能将研发部门落户于新区直管区,生产环节要放在其他地区。“业多产少”,产业生态系统不完整,成为新区直管区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城市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和人的发展环境,才能实现良性循环。”绵阳科技城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绵阳市委、市政府对新区直管区“加快建成全市科技立市、产业强市的排头兵和主力军”的明确定位,新区直管区更加坚定了“以产定城”的新发展理念。

  此背景下,在2022年4月的新一轮规划调整中,新区直管区立足“园区提质”“企业满园”,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三位一体”纳入考量,统筹载体、产业、城建用地,在原有城市规划上,重新调整出近3000亩土地,打破了产业发展的物理空间障碍。

  同时,用新理念打出系列“组合拳”,设立了规模达5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专门用于优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创新开展以资招商、以业招商、以服务招商等。据统计,2022年,新区直管区招商引资项目同比增长195%。

跳舞机器人

  B 让出“C位”

  提升产业招引效率

  有了产业发展空间,还得招引来好的企业才行。在这方面,新区也有新的“打法”。

  以行业感知产业的招引为例。今年2月,新区与华为共同打造了全国首个行业感知创新基地。3月29日,新区直管区便在广州举办了一场针对行业感知产业的招商恳谈会,本次恳谈会,新区把“C位”给了华为。

  相比传统以政府部门为主的招引,本次以龙头企业为主的恳谈会在拟定参会企业邀请名单时,就做了更多的“功课”——受邀前来的全部是行业感知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其中不乏与华为已有合作基础的企业。

  现场回应企业关切,新区工作人员心里更有底气——华为一众专业人员现场“坐阵”,涉及技术、市场、商业逻辑、合作方式等等大小疑虑,均在现场打消,甚至与新区合作是种“什么体验”,也有华为的“现身说法”。

  有了这样的精准和专业,让整场恳谈会也更加高效——多家企业达成落地新区意向,30余家参会企业中近半数直接表达了希望到新区考察的意愿。

  另一个让出的“C位”,是从“主人家”到“服务员”的转变。眼下,新区出台政策,由经合部门牵头成立专班,负责企业的招引、落地等“全生命过程”服务。

  此外,为了确保项目招引的科学精准,新区直管区还成立了专门的招商公司,承担产业项目研判、尽职调查等工作。

华为感知基地

  C 四链融合

  激活产业创新生态

  自2022年启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以来,新区已吸引了30多个相关产业项目,总投资超80亿元。一年内实现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从“零”到“1”,从“1”到“30”的突破。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许多企业也面临着一些共性的科研难题,为此,新区与高校院所、企业合作,搭建了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一平台,引入各方科研力量,结合企业所需开展技术攻关,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要在“新赛道”实现领跑,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实质是知识、技术、能力、资金、人才、政策等要素的加快集聚并实现共享互联互通,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机制。

  为此,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新区探索构建了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链”,包括“一个领军团队、一个研究院所、一个实训基地、一个产业基金、一个产业园区”,从技术基础、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产业孵化、设施保障等多个层面精准匹配政策。

  目前,新区已引入以谭铁牛院士、孙立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团队30余人,参与人工智能算法、机器视觉等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同时,还成立了总金额达20亿元的专项基金,投资相关产业项目,目前正在筹备一只天使基金,鼓励扶持相关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力争到2025年实现机器人企业超120家,产值突破百亿元。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