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三台乐加火龙队的传承与守望
发稿时间:2023-02-13 11:28   来源: 涪江观察

  “喷花啦!”随着人群的呼喊,霎那间,礼花满天,火花四溅。两条火龙穿行在喧嚣的人群中,人们追逐着火龙,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此起彼伏。火龙舞到哪里,人们就将点燃的烟花从四面八方向火龙和舞龙者喷射,燃得越烈,舞龙人越高兴,火龙就舞得越起劲,象征着日子越过越红火……

  2月5日,元宵夜,在三台县中新镇乐加场镇,上万名群众、游客“逐龙”闹元宵,沸腾了这个沉寂三年的山乡场镇,描绘出一幅真实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喜乐画卷。

  三台乐加火龙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正月十五烧火龙,欢天喜地闹元宵”已成为乐加一道亮丽的民俗文化风景线。虽然乐加场镇地处丘陵深处,山路弯弯,但传统的耍龙灯仍然吸引了无数山外面的游客蜂拥而至“逐龙”闹元宵。这项市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赓续传承?让火龙民俗文化越烧越“旺”?

  辉照百年传统

  一支舞龙杆传承数代人

  “舞龙头的人要拿出劲来,把场子扯开扯圆!”

  “不管在哪里,只要蒋叔、王叔招呼一声,肯定都要撵回来参加舞龙!”

  ……

  2月9日,记者走进中新镇乐加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楼,正好遇见乐加火龙传承人蒋斌、王敏和几位舞龙队的老中青队员在开“圆桌会”。虽然元宵已过去几天了,但讨论起舞火龙的细节及经验得失,无论是20多岁的小伙子,还是耄耋之年的老者,个个眉飞色舞、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恨不得马上又把火龙舞起来耍一阵。

  “从小时候看耍火龙,到长成小伙子时耍火龙,我跟着火龙屁股后面‘闹’了一辈子。”今年87岁的杨演齐是参加“圆桌会”的爷爷辈队员代表,说起耍火龙的过往,他的眉宇间勾勒出孩子般的天真笑容,“三年前,我都还在舞龙珠呢。疫情停了三年,看到今年乐加火龙又耍起来了,心里有说不出的欢喜!”

  龙舞得好与不好,“龙头”是关键。自2009年乐加火龙被列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王敏作为乐加火龙传承人,一直担任着“龙头”。在他22岁的时候,就从老一辈的手里接过舞龙杆,这一挥舞就是匆匆40年。今年,他的儿子王海波又从他手里接过了舞“龙头”的龙杆,他反复叮嘱儿子:“要舞就舞好,舞出我们乐加火龙的精气神!”

  对于乐加的年轻人来说,不管走多远,春节时都要回乡烧火龙。“哪里的年味儿都没乐加浓。”虽然今年的“龙头”被王海波抢了先,舞龙队队员马超依然开心地听从调遣,还主动申请担任舞龙队的主力。

  在马超的心里,正月十五烧火龙是不可替代的过年仪式。记得8岁那年元宵节,他手持烟花去追着火龙烧,不小心被旁边的人把过年新衣服烧了个大洞。“新衣服被烧虽然好心痛,但一看到火光四射的火龙,立马就忘了,又跟着小伙伴追着火龙喷烟花去了!”长大后成为一名舞龙队队员,让马超倍感自豪。和王海波一样,马超的爷爷、父亲都曾是舞龙队的队员,一支舞龙杆在一代又一代乐加人手中传承。

  

QQ截图20230212095434.jpg

 

  赓续民俗文化

  年轻人挑起舞龙队大梁

  在乐加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唐明皇错斩了金果老龙,为祭奠冤屈的金果老龙,就有了正月里耍火龙的习俗。以后每年正月初九,龙出门,走村串户,为群众送吉祥送平安,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后才结束。

  手工制作烧火龙,是乐加特有的民俗。火龙龙身用纸竹扎成,包括龙宝、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共9节。龙宝直径30-40厘米,可以转动;龙头直径80厘米;龙身长约20米,直径50厘米。从龙宝到龙尾,扎制都有严格的要求,竹条用慈竹,绳子要耐火,上色要逼真等,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超凡技艺。

  蒋斌介绍,舞火龙由执掌宫灯、排灯、灯幡、灯牌、火龙灯、乐器等环节的40多人组成。舞龙人很讲究,表演前都要沐浴净身,舞龙时赤祼上身,穿短裤,头裹毛巾,足系草鞋。

  火龙表演首先是“祈龙出海”。每年正月初九上午,彩龙来到三圣宫,先拜龙王,然后祭祀。接着彩龙在三圣宫每个神像前摇头摆尾耍一遍,在三圣宫坝子摆阵耍几番,才能上街挨户拜年祈福。之后是“龙游天下”,也称“烧火龙”。耍龙最有价值的是摆阵,包括龙调头、滚龙抢柱、龙穿花、龙翻身等,轮番摆阵嬉耍,众多观众用点燃的烟花朝着表演者喷烧,把烧火龙活动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QQ截图20230212095506.jpg

 

  流传民间的传统民俗文化一旦失传,将不可再生。让乐加当地人欣喜的是,如今,从80后到90后直至00后,在舞龙队的40余名队员中占了大多数,挑起了舞龙的大梁。

  “只有年轻人参与,才能保留乐加火龙的特色。”蒋斌说,为了达到“以老带新”的目的,除了火龙队正当年的年轻主力队员,今年有意识挑选了几个十几岁的少年参与培训。

  13岁的姚兴宇就是其中之一。正月初九,“祈龙出海”挨家挨户上门拜年,姚兴宇举着龙尾,跟随表演人群跑动,红红火火迎祥纳福。他说,从几岁被父亲顶在肩头上看舞火龙,到现在自己参与其中,感觉非常开心。

  36岁的马超自20多岁开始参与舞火龙,几乎每年都没有缺席。在他看来,对于在外打拼的乐加乡亲来说,这些传统民俗活动就像是一条纽带,将他们与家乡紧紧联系在一起,提醒着他们不忘乡愁、不忘回家路。

  火龙腾盛世!如今,乐加既是全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也是远近闻名的“川北火龙之乡”。在乐加,这条被人们挥舞了170多年的火龙,历经风雨沧桑、时代变迁,见证了乡亲们从温饱跨越小康,再奔赴乡村振兴康庄大道的历史进程。

  (刘玉明 绵报融媒记者 李春梅 文/图)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