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晚,参加四川省委宣传部主办的“2023四川省文艺家新春走基层活动”的文艺家代表们,走进了北川巴拿恰。
北川是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绵阳范围的核心区,巴拿恰则聚集了北川最具代表性的羌族文化,从非遗产品展示展销到羌族歌舞展演,以动态和静态的方式,呈现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成果。
县城里的文化生活
夜晚的寒意很浓,巴拿恰街区人流不断。禹王广场正在举行羌族歌舞表演。只要不是雨天,巴拿恰禹王广场每晚都会举行羌族歌舞演出,晚上还有篝火晚会。
类似的演出,白天也可以看到。每天10时30分到11时30分、15时到16时,巴拿恰正大门广场都会举行迎宾演出,唱羌族民歌、跳沙朗,感兴趣的游客也可以加入进去。
一路走过,北川腊肉和羌乡小吃的香味不断飘过来,还伴着淡淡的酒香。
在北川巴拿恰,从建筑到门店,再到局部细节的点缀,羌族文化元素无处不在。这个街区云集了最具羌族特色的文化形态,从传统饮食到民族服饰,从羌族传统刺绣到民间编织,丰富着巴拿恰的羌族文化形态。
虽然夜晚的光线并不适合拍照,但还是有人拿出手机,找一个最满意的角度自拍,留下在巴拿恰的瞬间。
核心区的文化生态
2月1日晚,几位游客正在巴拿恰内的北川羌族草编研学体验培训中心挑选草编工艺品,传承人黄强还根据游客要求,现场演示编织技艺。
2011年巴拿恰开街后,黄强就带着羌族草编入驻,羌绣、马槽酒、北川腊肉、手工茶等特色非遗项目也同期入驻。传承人以展示、培训、体验等方式,在这里传播羌族文化生态区保护成果。
北川是绵阳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在原生态保护基础上,以非遗传习所、传习基地为支撑,面向乡镇、村寨拓展非遗传承保护阵地,其中仅是羌族草编就在全县建成传承保护生产基地22个。全力推进非遗“五进”,县内多个景区、村寨实现非遗展示、展演常态化,10余个非遗项目进驻校园,部分项目还编写了校本教材。
扎根北川新县城的北川民族艺术团,云集了羌年、羌族山歌、羌族舞蹈、羌笛、口弦、羌族推杆等1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个团队以巴拿恰为主阵地,辐射县内所有的乡镇、村寨,举行常态化文艺演出,实现羌族文化的活态保护与传承。
动态与静态结合,实现城乡联动,让绵阳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北川的羌族文化形成横向与纵向互联互通的文化圈。
文旅融合的产业圈
在巴拿恰,羌绣文创特别抢眼,主题店铺里的羌族服饰和融合羌绣的文创产品,从早到晚都吸引游客关注。其他门店的装点,也必有羌绣的一席之地。
在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北川羌寨的绣娘们坚守传统,也遵循“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思路,创作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绣品,以巴拿恰为窗口,通过旅游“后备箱经济”推动北川羌绣走出羌寨,走向更远的地方。
在北川,还有更多的非遗传承人以巴拿恰为阵地,依托“非遗+旅游”研发文创产品,其中羌绣、羌族草编、羌族水磨漆等20余类非遗项目研发生产文创旅游商品3000余种,年产值近5亿元。
走在巴拿恰街区,感受到的不仅是大禹文化、羌族文化,还有非遗文创与旅游融合后,激发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遗项目的生存活力。2022年,北川巴拿恰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非遗街区”类。
从新县城开始,到各乡镇沿线,建成文化景点40余个、景观建筑100余个,每年举办乡村民俗活动10余个、生态文化节会20余个,形成独具北川特色的文旅融合产业圈。
(绵报融媒记者 张登军/文 王勇/图 刘晏男/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