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避开平庸认识诗人白鹤林
发稿时间:2023-11-26 09:21   来源: 绵阳日报

  亢楚昌(成都)

  在中国当代诗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绵阳诗人白鹤林无疑是佼佼者之一,他的语言稳健而不晦涩,他的情感丰富而不繁杂,总是行云流水地将作品展现给读者。

  作为一个诗人,需要拥有很强的责任感,对作品,对读者,在生活中,我们也许会忽略一些不太容易发现的美,忽略一些有意义的事物,读白鹤林的诗歌,需要如剖玉一样去阅读,轻轻地、慢慢地,找准其中纹理,一层一层去剖,一点一点去读。在浩如烟海的诗歌里,想要读到好诗并不容易,白鹤林避开平庸编织出的诗歌,是难得的具有深层意义的作品。

  之所以选择白鹤林,他的作品作为林林总总的诗歌作品中的一种,体现了诗的普遍本质,而且白鹤林的诗,蕴含着诗的规定性并特地诗化了诗的本质。在我看来,白鹤林在别具一格的意义上乃是诗人的诗人,所以,我们要把他推置于诗学的关口。

  美国诗人庞德曾说过:“诗必须写得和散文一样好。它的语言必须是一种优美的语言,除了要有高度的强烈(即简洁)之外,与一般的话没有什么两样。一定不能有书卷气的词,意义解释或倒装,一定要像莫泊桑最好的散文那样简练,像斯汤达尔最好的散文那样硬朗。”

  在诗坛,诗人白鹤林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在白鹤林的《夜读庞德·诗章》中:

  你破碎的诗章/是人类之心的密码/穿越象形文字的天空而来/赠我一夕会意的秋风

  我们知道,庞德是美国现代诗人和文学评论家,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这首诗语言客观性强,从诗中可以读出诗人庞德对白鹤林诗歌创作过程的影响。

  世上并没有不可解的诗,只是依据解诗者的主观取向而定,文学的对象是人。在我看来,白鹤林的诗很好的诠释了中国诗学中隐含的一点,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鹤林的诗歌很善于创造情调和气氛,感情热烈,语言简洁清晰,非常富于音乐性。《第九天,或一纸辛酸的水墨》是一首抒情诗,可以看成是诗人对命运以另一种方式的追忆:

  这么多沉默/这么多幻梦/这么多惺忪之眼/在下午和黄昏的一场雨中/同时开始上升

  诗人并没有直接说他要表达什么,而是用一场雨水来描述这个“这么多”的事物。对此我们可以有各种猜测,但有一点毫无疑问,这个事物肯定是使诗人难以忘怀的事。这里的雨水无疑是一种生命或者情感激情的象征,而时光向来是有价值的东西,所以说,“你一个人的战斗,而是由我们这一代共同创作。”事实上就是为一个值得的目的而付出的激情。诗人只能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使这种朦胧慢慢地被淡化、遗忘。“雨水的朦胧/如同我们在院中虚度的时光/有着古典的身影/和四言八句般的内心。”诗人内心的情感是孤独而细腻的,但也是勉强的,表现出一种极度克制和压抑的悲伤。诗人要告别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无形、易逝、美好,同时又难以忘怀。这首诗的情绪细腻而充满着情感。

  《日记簿》是白鹤林的一组很奇特的诗,短小而精妙,恰到好处的细节刻画,把句子从一个高度上升到另一个高度,我们从中间读到流水,烟花,生活和诗人走了,如《日记簿40》中所写道:

  到处都是寂寞的烟花/到处都是卷帘的暗门/一个人三次用火焰,点燃嘴唇/第一次,他谈到了女人/第二次,他谈到了女人/第三次,他谈到了女人

  这首诗歌在叙述上很奇特,从“寂寞的烟花”到“卷帘的暗门”开始,全诗写实,同时又极其隐晦,把女人比喻成火焰,摇撼着一切渴望滚动的灵魂,从一到三,从女人到女人,这符合诗人的内心世界,即优雅而孤独的美,诗人在读者的沉默中充满了惊涛骇浪的激情。有位女诗人曾说过:虽然我不认为灵感是诗人的专利,但我将他们归类为受幸运之神眷顾的精英团体。这便是我如此重视“我不知道”这短短数字的原因了。这词汇虽小,却张着强有力的翅膀飞翔。

  读白鹤林的诗,一定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内心要荡漾着羊水般的宁静和脉脉温情,读者需要用心去“啃”读,才会有发现才会有感觉。二是让事物回到事物本身,要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向度、审美取向和文学辨识度。

  如赏析白鹤林的《短诗集》一诗,其中便有这样的句子:

  我发现,那些黝黑的果实/它们就是我们的历史/晦涩、朦胧而又很脆弱/它们就是我们的青春,一眼就可以望穿大地

  白鹤林在这首诗里面进行精心的安排。从诗歌的形式(技巧)跟内容(主题)。其实就是对情感和思想进行巧妙而有效的组织,惯用的白描手法也刻画出了诗人坚韧的形象和一种对诗歌的执著追求与信念。在中国这种宽松、自由的文化语境下,诗歌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下,面对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诗歌,白鹤林的诗歌并不张扬,但是很多时候都能一鸣惊人,我相信这就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不经意的平淡描述,巨大的感情容量,无尽的人生感慨,深埋心底的冥想,蕴藏其中,只能慢慢地品咂。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