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着力打造整洁、优美、舒适的农村人居环境(视觉绵阳资料图)
11月21日早上8点,天刚蒙蒙亮,三台县古井镇凯江村的垃圾清运员江德万穿着加厚的衣服,早早出了门,开始一天的垃圾清运工作。“主要是指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对分类的垃圾进行检查、装运。”江德万说,经过几个月的引导,不仅自己,村民们也都习惯了垃圾分类。
距离此处不远的古井镇古井村垃圾压缩中转站日处理垃圾50吨,周边的生活垃圾每天都在这里进行精细化分类,按照垃圾的不同种类配置各种处置设备,压缩后的不可回收生活垃圾由垃圾清运车运到位于北坝镇水文村的绵阳市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发电,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从各户的前端细化分类,到村级收集转运实现中端科学分拣,再到引入社会资本投入末端多元处理,一条合理处置农村生活垃圾的完整闭合链条就此形成。如今,漫步三台乡野,一幅干净整洁、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绵阳早已深入开展。今年3月,环境整治再度“加码”,作为2023年度乡村振兴八大行动之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我市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加速前进,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升级版”。
4月,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召开市级部门推进会议,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进行任务分解细化和安排部署;6月,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现场推进会召开;10月26日,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会召开……通过自上而下层层推动,我市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高潮。
统计显示:截至10月底,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市新建管网铺设1.22万米,新建道路1.69公里,新建化粪池容积2806立方米;村容村貌方面,完成整治绿化等风貌提升5.45万平方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完成地膜回收8000亩,农膜回收120吨,有机肥和钝化剂发放970吨,建立监测点256个,采集作物样本246个,新建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池3.4万立方米……
整治提升效果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花木郁葱、道路宽敞、庭院整洁……走进安州区黄土镇盐井村,村口垃圾桶摆在显眼处,道路干净整洁。“通过悉心维护,我们这里比城里也不差。”村民邹安华放下手中的扫帚,和记者聊了起来,“从前,村里可不是如今这样,到处都是乱堆放的垃圾。”
“我们鼓励村民随手拍下城镇‘脏乱差’和‘净齐优’的照片,通过微信、QQ或者邮箱发送给环卫中心工作人员,奖优罚差,逐步提升群众思想意识,改变不良习惯。”黄土镇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村上还建立了村级环卫队和志愿服务队,针对交通扬尘、道路杂物垃圾、院落卫生等问题,每天安排专人按时保洁,每周组织队伍集体打扫。
如今,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是绵阳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质,既带来了“面子”的变化,更促进了“里子”的改变。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全市现已形成9个现代农业园区均有至少一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局面。2022年至今,9个园区19家龙头企业共获省级工业发展资金支持265万元,市级工业资金支持150.76万元,县级工业资金支持94.19万元。环境在改善、产业得发展、群众能增收的生动局面已经初步形成。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姿态继续前行,继续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让绵阳乡村更美、更靓。”
(绵报融媒记者 李灵越)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