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沧桑满怀写秋林
发稿时间:2023-11-19 08:58   来源: 绵阳日报

  □张庆(三台)

  心中的三台秋林,是一个很美丽神秘、很有历史文化底蕴、很了不起的千年古镇,但凡提到,总会让人陡然生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感。出于对三台地方文史研究的心得积累,也总是会在静思的时候,对其身世丽影,产生出一种深情的追思。

  秋林的建制历史很久远,其地理位置和得名,很是富有诗意和地域特征,文物古迹十分丰富。

  秋林古镇,建于“两峰三山二水”间,中峰峙于镇,北峰峙于左,关帝庙、观音阁、川主宫三山环于周,杨柳、桃花二溪萦于庭,彩氲云雾笼于冠,三里长街卧于中,天蓝地绿,山青水碧,峰峦层叠,古朴典雅,景色十分秀美。而这种秀美绝景,又正是建立在远离喧嚣城市,悠然静卧于僻野山川独特地理环境之上。

  明杨廷和《秋林驿》:“桃花溪水绕山流,半是黄沙护作州。积土几湾刚有麦,平林一望更无秋。弦歌雅俗从今换,桑柘生涯不外求。好寺欲游游未得,赏心聊寄驿西楼。”

  大诗人的句子,将秋林的“溪、寺、楼、村、峰、泉、林、梅、竹、松、菊、麦、鸟、兽”和谐交融之美,一展无遗。

  今天,我们看到的秋林,完完全全的一幅诗意画卷,天高云清,薄雾霭霭;山清水秀,林深鸟欢;桃菊沁香,桑麦行行;夏天楸花怒放,秋天霜叶尽染;再加上泉瀑幽幽,小溪汩汩;村落野趣,炊烟袅袅;楼阁栉比,庙宇缘檐;钟磬阵阵,笙歌悠扬;民风雅朴,天地人和,如此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内涵的镇名,所彰显的,是古秋林先贤们的聪明才智,更是当今秋林人的骄傲和自豪。

  秋林,了不起的一个称号,就是声名鼎然的“秋林驿”。秋林驿站,是古代巴蜀,从川西成都通往川北阆中、巴中,最直捷近便陆路道上的要津之一。史书记载,秋林接待过三国名将张飞、唐朝诗圣杜甫、唐代大诗人元稹、宋朝状元宰相苏易简等中华名人,其地位声名,已经够大够响亮了。

  我多次走踏秋林大地,特别查了查有关张飞的历史。按《潼川府志》载:桓侯庙,在县东秋林火峰山之麓。宋有嘉定间,潼川府路参军赵子震撰《庙桥记》。明景泰间,潼川州教谕潘文焕撰《重建庙记》,碑刻“原张侯翼德庙故址”。明嘉靖间监察御史欧珠撰《重修庙桥记》,刻碑文“张侯自成都出守巴郡(阆中),驻节秋林驿,后重修”。明嘉靖进士欧佩撰《重修记》:“侯自成都,出守巴郡,驻节秋林,秋毫无犯。”

  按此史载,三国蜀汉桓侯张飞率兵出守阆中时,途经秋林,并驻节行政,节制、管理秋林寨,虽然其侧重点为要隘“兵寨”,但同时作为地方行政中心,这种本质上的古乡镇建制,就已经存在无疑了。

  秋林的地域位置,正好在川西成都到川北阆中、巴中最直道、最近捷的路径上。虽然汉代形成的川西至川北“古郪道”,以郪县(今郪江镇)为枢纽中心,向西往五城县(今中江县)至成都,向北经太和镇(今射洪县)渡涪江,沿西充、南部至阆中,并不途经秋林,但是,那是汉代大道,而古人按《孙子兵法》用兵,贵在神速隐秘,坚守不公开暴露于官商大道原则,而选用直捷隐蔽“兵道”行军,因此,秋林的“兵寨”则为此而设。

  直到南北朝,南朝宋于公元432年分郪县地,在涪、凯两江汇合处平阳乡,建北五城县即今三台县城后,古郪道开始冷落,并逐渐废弛,川北入川西,改行“小川北道”,也就是今西充、盐亭、三台、中江线路。而秋林,正是“小川北”道必经要隘,其“兵寨”,就完全应该质变而成为行政重镇了。

  为此,我认可秋林的行政建制追溯至三国的说法,可以达到“汉有秋林,唐时建寨,宋时建镇,明时建驿”的境界。

  秋林的地形地势,实在是独特其绝的“要隘”之地,被古代兵家、政家所钟情而置,名符其实。秋林地形,沟狭山高,杨柳、桃花两溪相交,独路一条,易隐、易守、易退;中、北两峰高耸,三山相围环绕,山腰均有宽阔层台,可置重兵把守,为摆阵、交战绝佳之地,却又不会危及山下沟中的“中军大帐”;唯一要津,又被登顶便“一览众山小”,抬眼可观入川独道十里之远的“石城山”所挡,不仅“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又是最佳军情瞭望台。因而,秋林这种天然所成的地形地势,正是古人最中意的“风水胜地”。因此,秋林之所以为“兵寨”,且被张飞看中,更有了翼德下令“先不着急奔去阆中,待我歇足驻军,镇守节制一盘再走”的史载佳话传世,同时使秋林有了众多的“桓侯庙”“张爷桥”等三国古遗迹宝贝存世,并载入史册,便是其本质成因。

  明清之际,朝廷建成秋林驿,这个地方走过更多的文臣武将、诗人商家,其声名鼎鼎,也就是必然而然的事了。尤其到了近代,秋林走出了书法大家左攀龙、抗日名将刘雨卿、大学教授左治生等名人,秋林驿的鼎鼎声名,除了地美水美之外,秋林人的晴耕雨读,也属名符其实。

  只可惜,现而今秋林镇,古“驿站”没有了,境域内那几十里古“驿道”,消匿得踪迹渺渺,镇中高大漂亮、史蕴丰富、秋林地标象征的“巴阆通衢”古石牌坊,被毁了。只有残缺的“桓侯庙”“三义宫”“石城寨”“四方碑”了。

  改革开放以来,秋林镇又还原了绿水青山的原貌,秋林人并未因山高沟狭,交通不便,工商经济不发达而气馁,而是正视不足,卧薪尝胆,负重而行,齐心合力,努力重振秋林雄风。

  试想,我们如果能利用好秋林镇的古驿道、石城古寨、桓侯庙、张爷桥等古迹资源,挖掘复原出部分“古驿道”路段遗迹,将古驿道、石城寨、天星寨、秋林驿、张爷桥、桃花溪、留史山、塞江山联成一片,打造出“古驿道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这对于秋林的历史文化传承,“驿道文化”的深度挖掘利用,文化旅游产业链的迅速崛起,经济社会的发展振兴,以及美好未来的实现,应当是一种不可估量的实力价值。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