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一山一水尽成诗
——雍明远诗集《樱花落瓣子云台》序
发稿时间:2023-01-08 08:03   来源: 绵阳日报

  □马培松(绵阳)

  诗是什么?诗是诗人对俗世生活的会心一笑,或者幡然领悟。

  雍明远的第四本诗集的打印稿,现在就放在我的案头,厚厚的一大本,像他的人一样敦厚、踏实。一个诗人的创作,有他自身的文学准备期、初始期、旺盛期和完成期。当然,完成期应当是伴随着他创作的整个过程的。我以为,对于明远来说,创作旺盛期正是他目前的状态,这是一个良好的进击的状态,他正在这个状态下完成着他作为诗人的自我塑形,并通过诗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自由王国。

  明远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平常的人。正是由于这二者的完美整合使他面对诗歌能够从容淡定、不卑不亢,并能从我们每天都在过的生活中以独具的诗眼去发现诗意,而作为诗人他又能不仅仅是自己充分享受这种诗意带给他的快意,还通过笔下的文字优美地表达出来,这是一个诗人对生活的贡献,也是一个诗人应有的作为,这更是一个诗人存在的最好的方式。对待诗歌,明远一直葆有一种真诚的态度,他不会把自己装扮得像极了一个诗人,然后去写一些似诗非诗的东西去吓人。他的诗平易、亲切、独到。他的诗是自己内心的情感和自然万象互相映射之后的灵光乍现,所以,随着他的足迹所至,往往目有所见,心有所感,情动于中,然后发言为诗。他的诗大多感时感事感情感人,大到家国天下,小到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凡流连处,皆著诗香。由是,那么多的人、事、物、情、景在他的笔下纷至沓来,汇成情感的渊薮,荡漾着情感的涟漪。加拿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说:“生活的意义,就是要满怀兴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写诗,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兴趣的最好方式,爱诗就是爱世界,爱生活,爱世界和生活的意义。明远爱诗,因为他爱世界,爱生活,他在诗中发现了生活的意义。

  综观雍明远的诗,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向度:对生活的热爱,对现实发展变化的关注,对真情的珍视,对自然的礼赞,对美的追求。不论是居家还是远足,不论是品茶还是饮酒,不论是文友、战友还是同事,不论是公干还是旅行,都是他写诗的契机;他的诗有亲情、友情、爱情、山水情、草木情、故园情、家国情,这都是他情感抒发的对象;他的情感表达的质地,或大开大合,或款款曲曲,或入骨入心。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文章当自成机杼,成一家风骨,不可寄人篱下。”又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作为一个具有较深的古典诗歌修养的旧体诗词写作者,如何消化古人遗传的巨大精神财富而又不拘一格,不落窠臼,又能在今天的古体诗词写作天地里如跑“野马”,并且又能下笔处云淡风轻地化于无痕,实非易事。诗人明远是游仙人,他对游仙充满着别样的情感。在这本诗集中,关于游仙的发展变化、山川风物、一草一木的诗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水调歌头·探访芙蓉溪》中,诗人这样写道:“稻青青/花灿灿/喜盈盈”,“若比江南景/富乐惹人倾”。写芙蓉溪整治后的景象:“水边垂倒影/溪岸立芙蓉”;写《芙蓉溪新貌》:“一草一花堪入画/一山一水尽成诗”。在《蝶恋花·醉美芙蓉溪》中说:“水岸绿茵花蕊俏/溪流欢唱穿青草,”“远处娇姑除草早/神怡哼出家乡调”。写芙蓉溪两岸的格桑花:“格桑花美归何处/且向苍天问彩虹。”诗人写自然事,表人间情,抒人间情,借自然象,既不一语道破,又意犹未尽,了还未了,尽得古人风流。鱼泉村是诗人的出生地,近乡情怯,无物不着色彩。《春上鱼泉村过金龙断》中他写道:“小河绿水润桃枝/一树花香一树诗”。只有对故乡有情有爱的人,才会把春天桃花在枝头开放读成一树诗香气四溢的诗句。这不是辛弃疾“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中的托物寄情感时伤怀,是对乡村振兴中的故乡欣欣向荣面貌的诗意描摹。《新春乡村夜归》,写的是诗人由城入乡,由乡返城,一天中的欣然快意,是诗人也是今天中国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写照。在与诗友的酒聚中的豪情抒发:“把盏舒心不认输”,既是对酒当诗的信誓旦旦,也是今天生活在富乐盛世中人的精神气质的外放。这种心境在诗人的另一首词中也有所表达:“多少情怀空对月/半世蹉跎染鬓华/如今时最佳。”其情感气韵,一脉相承。明远的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他人,又写自己;诗中有我无我,交相缠绵,你侬我侬,天上人间。比如,在《一剪梅·秋游泸沽湖》中,诗人写道:“水碧阑微空气鲜/似作神仙/却在人间/花香韵美夜湖边/日暮娱欢/星月缠绵。”泸沽湖一游,诗人遍游绿水青山,饱览无限风光,生出如此感慨:“莫言秋暮无新景/枫赤摇金菊正肥,”实属状写秋景之佳作,境界非同一般,自成高格。无独有偶,诗人在《题富乐秋荷》中也有同样的诗句:“落叶纷飞同起舞/来年再见满地红。”世上有不如心中有,心中有的美好,才是照耀前行道路的明灯。诗人是同时代一起走过的人,生活的痛与快都经历过,品尝过,对改革开放和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给时代和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充满感激的情愫,有此种心境也才有如此诗歌:“嫦娥梦醒新天里/苏轼情辞旧岁中/千古今宵同此月/今宵月下景不同”(《中秋夜三江半岛赏月》)。

  读明远的诗,你会感到亲切,你会觉得自己所过着的生活被别人过着,在别人的诗歌里,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你会觉得,凡是经过他生命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全然被诗歌的光辉笼罩,分外有情。这正是优秀的诗人和优秀的诗歌所应该具有的品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人和一方水土其实是互相映发的,清人沈德潜说:“江山与诗人相为对待者也。江山不遇诗人,则巉岩渊沦,天地纵与壮观,终莫能昭著于天下古今人之心目。诗人不遇江山,虽有灵秀之心,俊伟之笔,而孑然独处,寂无见闻,何由激发心胸,一吐其堆阜浩瀚之气?惟相待两相遇,斯人心之奇,际乎宇宙之奇,而文辞之奇,得以流传于简墨。”这就是诗人和当下的关系,此话当真。

  英国著名诗人奥登在《19世纪英国次要诗人选集》序言中说:一个诗人要成为大诗人,必须要具备以下条件的三至四个。“一是必须多产;二是他的诗在题材和处理手法上必须宽泛;三是他在观察人生角度和风格提炼上,必须显示出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四是在诗的技巧手法上必须是一个行家;五是尽管其诗作早已经是成熟作品,但其成熟过程要一直持续到老……简洁地说就是多产、广度、深度、技巧、蜕变。”他还说:“写一首好诗不难,难的是在不同的阶段包括创作的最后阶段,总能写出不同于以往的好诗。”每一个希望成为大诗人的诗人都应该努力去面对奥登的标准对号入座,我也特别希望明远能够把这种对待诗歌的热情、旺盛的创作力、处理题材和运用技巧的能力一直延续下去,把自己正在完成的更加成熟和优秀的诗歌作品奉献给读者,因为,“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因为,这秀美的山川大地,在呼唤着诗人!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