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已过,寒暑交替。市三医院游仙分院内一科副主任中医师程威指出,中医认为:秋分时节,天地阴阳之气达到平衡,人体阳气亦由夏季的向外宣发转为向内收敛,趋于平衡,此时养生要尤其注重平补。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秋分后,气温变化、昼短夜长、天气干燥,易患6种疾病。
这些疾病秋季高发
◆呼吸系统疾病
秋分后天气转凉,人体容易因着凉造成免疫力下降,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等病。
◆肠胃疾病
秋分以后,天气变冷,吃了生冷食物、贪饮贪食,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还可能使原来的胃病加重。
◆心血管病
秋季气温下降引起血管收缩,容易引起心脑供血不足;且天气干燥,容易引起血液粘度过高,造成血液流通不畅。因此,秋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
◆过敏性鼻炎
秋季的温度、湿度适宜螨虫繁殖,还有秋季起风,空中扬起的花粉、尘埃也容易引起过敏。
◆皮肤干燥
秋天变得干燥,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此时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瘙痒、干裂、流鼻血等症状。
◆秋季抑郁
秋分后逐渐昼短夜长,日照时间变短会引发“秋季抑郁”,出现情绪低落、兴趣或愉快感丧失、精力不济,自我评价降低等,持续时间至少为两周。
这些方法帮你养生
◆多喝水
喝水是对抗秋燥最简单的方式,另外,多吃些清润、温润的养生粥,在补水的同时,还起到滋阴生津的效果。
◆饮食清淡
“燥令伤肺”,可适当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蜂蜜、黑芝麻、核桃、糯米等;还可适当多吃些白萝卜、胡萝卜等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
尽量少食葱、姜、辣椒等重口味食物,适当多食如百合、银耳、秋梨、柿子、阿胶、黑芝麻、核桃、板栗等甘润养阴的果蔬食物。
◆充足休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睡好子午觉。子时指晚11点至凌晨1点,午时指中午11点至下午1点,睡子午觉的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适量运动
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日天气舒适,凉而不寒,适当“冻”一下,会增加皮肤和黏膜对寒冷的耐受力,可以做一些轻松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爬山、游泳等,增强身体阳气,提高身体抵抗力。
◆保持好心情
保持心情愉悦,早睡早起、扩大生活圈子,多交朋友,工作时劳逸结合,培养兴趣爱好,缓解工作压力等。
(黄平 绵报融媒记者 刘晓东)
编辑:李志 校对:郭成 审核:刘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