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经开区聚焦项目审批、资金使用、标后监管、作风建设——
“一线监督”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绵阳新闻网讯 在新形势下,纪检监察部门如何在保障辖区经济建设中做到精准发力,大有作为?今年以来,经开区纪工委监工委紧紧围绕市纪委监委“清淤治乱·清风护航”行动和区党工委管委会“项目落地年”部署要求,把护航项目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实施“清风护航员”制度,紧盯项目推进重点环节和时间节点,纪检干部深入一线,开展“融入式”监督,为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纪律和作风保障。
在机制保障上,该区印发《经开区2022年营商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明确牵头部门、责任单位以及完成时限,形成信息共享和问题线索移送机制;在服务措施上,为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发送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卡110份,收集企业诉求、意见建议5条,协调处理问题27个,打通营商环境监督“最后一公里”;在政策宣传上,通过绵阳日报、绵阳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四川政务服务网经开区站点、园区官网等线上渠道,机关、街道和社区宣传栏等线下平台大力宣传经开区营商环境工作动态、改革措施等200余条。
“我们加大了工程建设项目领域全过程监督力度,聚焦项目审批、资金使用、标后监管、作风建设等方面,采取‘2+N’监督模式,着力在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督促整改上下功夫,督促落实落地,确保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区纪工委监工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只有走近群众和企业,才能了解到企业发展的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该区纪工委监工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和企业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突出问题。在全区范围内不同行业、领域、类型企业(项目)中确定设立12个纪检监察企业营商环境监测点,及时收集企业意见建议、投诉;实施“清风护航员”制度,会同相关业务部门选取100户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项目),以“听音问廉绵州行”为载体,“面对面”进行走访,重点听取企业反映职能部门是否存在履职不力、吃拿卡要、干扰企业正常经营等问题,对反映的问题进行集中研判、分类汇总、形成台账,及时督促职能部门厘清责任、找准症结。截至目前,召开座谈会6次,走访企业80户,共收集有关情况和问题52条,均得到及时答复或解决。为进一步协调督办解难题,助力项目落地无障碍,该区强化监督力度,健全政务服务监督渠道,在实施行政效能监控、好差评、投诉举报的基础上,从全区党员、群众、企业、双创代表中聘任30名“体察大使”,倒逼窗口人员作风优化、服务提升。将政治监督、日常监督、专项监督相结合。同时,全区开展援企惠企政策落实专项检查、招投标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窗口服务专项监督等专项“治乱”行动,查摆损害营商环境问题。督促全区涉及窗口服务事项的3个单位共51个窗口梳理服务事项587项,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开展监督检查5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10个,对2个单位和7名干部进行问责。(杨静 绵报融媒记者 夏宁)
编辑:谭鹏 校对:郭成 审核:刘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