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出土文物佐证——汉代绵阳农业水产经济较为发达
发稿时间:2022-09-18 08:22   来源: 绵阳日报

大包梁崖墓出土的陶庖厨俑

  农业水产,是当代农村经济中重要的经济门类,特别是渔业养殖最具代表性。绵阳水产品形成的农业经济形态,早在遥远的汉代就已存在并初具规模。在市博物馆,馆藏了不少与水产经济有关的出土文物,这也是汉代绵阳农业水产经济发展的重要佐证。

  

九龙山汉墓群出土的陶水田

  1养鱼容易 成为大众喜爱的菜品

  汉代绵阳,时名涪县,隶属于广汉郡。要了解当时涪县的农业水产经济状态,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汉代社会的饮食习惯。

  汉代时“全国每天宰杀六畜数千”。六畜指的是马、牛、羊、豕、犬、鸡,但汉代的马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这里的六畜应是“牛、羊、豕、犬、禽、鱼”。从排位上看,汉代人的肉食品中最高档的是牛肉,羊肉、猪肉属于中档,也给狗肉留了一个席位,禽类和鱼肉垫底。

  从养殖成本来看,养鱼是最轻松的,或者说可以直接从江河中获取,只需要付出人力即可,从而鱼也成为大众喜爱的菜品。据《盐铁论·散不足》记载,西汉时民间的招待可谓“鱼肉重叠”,有“炖熟的甲鱼,切得很细的鲤鱼肉片”。

  《汉书·地理志》里记载,巴郡、蜀郡及广汉郡“民食稻鱼”。隶属于广汉郡的涪县,人们的日常饮食也应该是这个水平。

  最直接的证据是,市博物馆的1件东汉陶庖厨俑呈现的就是庖厨工做菜时的场景,他面带笑容,砧板上是一条肥硕的鱼,面前的盆子里也装着鱼,说明当时的人们常吃的食物是鱼。

  还有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在涪县避乱的隐士涪翁,闲暇时就会在三江交汇的涪江岸边钓鱼,除了消遣打发时间,也是以鱼作为生活所需。正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需求,为当时的水产养殖打下了基础。

市博物馆展出的陶龟、陶鱼、陶田螺等

  2稻田养鱼 在汉代民间早已常见

  在汉代涪县的水产经济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稻田养鱼。汉代涪县的管辖地多平原,境内的水系也很发达,主要有现在的涪江、安昌河等,还有纵横交错的溪流。发达的水系,是水稻种植的先决条件,也是稻田养鱼的基础。虽然无法证明稻田养鱼起源于何时何地,但在东汉时的涪县,这种综合农业的方式已经存在了,从出土文物中,可以找到一些参考线索。

  在绵阳的考古发掘中,先后出土了多件陶水田,这些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泥条将陶水田分割成几个板块,还专门设有用于进水、排水的闸门。需要水的农业种植形态,必然是水稻。

  在这些出土的陶水田中,大部分都有水产物点缀,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鱼,种类还具体到鲢鱼、泥鳅等。比如1996年初春游仙区朱家梁子崖墓群3号墓出土的一件陶水田中,就有鲢鱼和泥鳅等装饰。

  种植水稻的水田,加上鱼类的装饰,正是稻田养鱼的体现。

  汉代社会有“器用如生人”的丧葬习俗,从陶水田上的装饰点缀可以看出,墓主生前的农业生产中,很可能就有稻田养鱼的农业形态。

  在绵阳,出土的汉代陶水田数量不少,出土地点多在今天的涪城区、游仙区等地。这些地域都在安昌江、涪江两岸沿线。由此可见,汉代涪县的水田养鱼已经很常见了。

  3文物佐证 水产养殖成经济形态

  现在的农村,专业从事养鱼的人不少,养殖的种类也不少。类似的水产养殖“专业户”,在汉代涪县也曾经有过。据史料记载,汉代时不少有钱人家会在院子里挖池塘养鱼,以满足个人的垂钓之趣或者是用于观赏消遣,塘子里养的鱼也作食用。对普通百姓来说,则是在田间挖塘养鱼,通过市场交易来充实自己的腰包,依据来自出土文物。

  1992年在九龙山汉墓群白沙包崖墓中出土的一件陶水田中,有两个板块,其中一个板块点缀有青蛙、泥鳅,另一个板块则是甲鱼、鲢鱼等。两个板块之间,有隔断并设有水道相通。这个隔断,不仅承担进水、排水的功能,还承担了分类养殖的职能。这件出土文物,是东汉时期,涪县水产分类养殖的典型代表。

  2015年12月在涪城区丰谷镇场镇外鼓儿梁崖墓群中出土了一件陶水塘,更是形象地展示了当时的水产养殖状态。这件文物整体呈圆盆状,里面有鱼、螺、莲藕等点缀。而1953年在涪城区新皂镇出土的一件陶水塘中,有田螺、泥鳅、荷花等点缀。

  在绵阳的考古发掘中,还有单独的陶质水产养殖品,比如1998年在绵阳高新区白虎嘴部分崖墓中,就出土了陶龟、陶田螺、陶蛙、陶泥鳅等。

  从这些文物可以看出,水产养殖在汉代时的涪县已成为一种农业经济形态,也有了分类养殖。

  4莲藕栽培 丰富水产经济业态

  在现在的绵阳境内,有不少地方都在发展以“藕”为代表的“赏荷经济”,并以此为基础带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国内的莲藕栽培,最早的记载始于西周,南北朝时得到普及。汉代时莲藕的食用、药用价值已得到证实,为莲藕的大面积种植打下了基础。而莲藕开出的荷花,因其素洁或娇美的形色,自然受人喜爱。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乐府诗集》收录的《江南可采莲》,描绘了莲花盛开时的美景及其带给人们的愉悦心情。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江南,但至少可以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热衷于“赏荷”了。

  在汉代涪县,已经有了莲藕种植。前面已经提到过,丰谷镇鼓儿梁出土的陶水塘有藕的装饰,这件文物所要表达的是当时丰富的菜品,而莲藕成熟之前开出的荷花,自然是一大景观。

  新皂镇出土的那件陶水塘中,特意以荷花作为装饰之一,这应该是墓主对荷花之美的留念。汉代有“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的丧葬习俗,说明“赏荷”是墓主生前重要的生活内容之一,从而出现在随葬品中。

  在汉代社会,旅游应该是不收门票的,“赏荷”属于有钱、有闲阶层的生活行为,普通大众更多的是在田里劳作。因此,当时的“赏荷”应该不会成为一种经济业态,但至少可以视为观光农业的雏形。(绵报融媒记者 张登军 文/图)

      编辑:郭成  校对:谭鹏   审核:刘益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