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
第十七届"绵医爱心周":"心"技术 创造生命"心"奇迹
发稿时间:2022-08-26 17:39   来源: 绵阳新闻网

  8月22日至27日,绵阳四〇四医院举行第十七届“绵医爱心周”公益活动,活动期间,前来就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律免专家门诊挂号费自付部分,并能享受20余项优惠检查项目。与此同时,医院还开展了“健康教育大课堂”等系列惠民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用心、暖心、贴心的“爱心”服务。

  

图片1.png

 

  心脏是人体最“勤奋”的器官之一,人们醒着,它在跳,睡了它还在跳,有时还会忘记了它的存在,习惯性地享受着它的“服务”。可是,一旦心脏出了问题,往往会给身体健康带来沉重打击,甚至是生命威胁。在日常生活中,你关爱你的“心”了吗?

  近日,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待了一位“棘手”的病人李先生。他表示,自己在5年间一直有心慌、乏力症状。询问中,医生了解到李先生曾因室性心动过速在当地医院植入了双腔心脏复律除颤器。但经过检查,发现李先生不仅患有室性心动过速,还患有房性心动过速的可能。

  要让李先生尽快恢复正常心律,就需要进行射频消融治疗。“首先要检查心腔内是否有血栓,由于病情复杂,检查过程困难重重。”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张大勇介绍,检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心脏增强CT检查,一种是食道超声检查,李先生的外周血管细脆,右心室前后径又只有12mm,再加上他还患有肌营养不良,食道非常狭窄,因此常规的两种检查方式都行不通,只得“换条腿”走路。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时间就是生命。为及时决绝李先生的“心头大患”。张大勇团队结合李先生复杂的病情,开展了紧张的讨论研判,最后决定采用先进的(8F-ICE)“超细”心腔内超声技术,检查李先生心腔内是否有血栓。

  

图片2.png

 

  简单来说,就是将比圆珠笔笔芯还细的超声导管以介入的形式通过股静脉放入心脏中。“超细的导管对血管损伤程度更小,降低手术并发症,也能让心腔内的结构更加清晰。”张大勇说,该项技术需要更精确的操作,他和团队们分工协作,介入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经过检查,李先生心脏内没有血栓。随后,团队成功完成了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治疗手术,帮助李先生恢复正常心律。

  如今,不少年轻人爱调侃“玩的就是心跳”。殊不知,“心跳”节奏发生改变,往往预示着心脏患有心律失常等疾病。如果出现心悸、心慌、胸闷、乏力、头晕、目眩等表现,需及时就医。

  如何“将心比心”,预防心律失常?张大勇团队建议广大群众首先要起居正常,其次饮食要健康,倡导低盐低脂,同时戒烟。最为关键的则是,需要定期体检,筛查心血管疾病,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据了解,除李先生外,医院心血管内科还运用SV射频消融术、新一代Confidense高精密标测下射频消融等技术,完成了多例具有代表性的心脏手术,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心律。近年来,心血管内科特色技术及专业设备不断提升,团队实力逐年加强,目前已经是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四川省重点学科,是绵阳市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绵阳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绵阳市心血管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年门诊3万余人次,年收治各种心血管疾病达6500千余人次,年心脏介入手术达5000台次,心血管内科团队用实力与担当为每一位患者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曾晨 文/图)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