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病榻上读《秦岭记》
发稿时间:2022-08-21 08:27   来源: 绵阳日报

  □王代伦(绵阳)

  我带着《秦岭记》,住进了医院。

  到窗口办理住院手续时,医生说家属陪护只能一人,按新冠肺炎防疫要求须核酸检测。虽是久咳不愈,尚能吃能动能自理,我说就不要陪伴了,也省去核酸检测的麻烦。我有书为伴。

  医院生意火爆。由于床位已住满,我被暂时安排在了一个病房的加床上,三天后才住到正式床位。我不在乎病房条件,怎么治疗是医生护士的事,心里装着的是《秦岭记》,它是贾平凹新近出版的第一部笔记体长篇小说。秦岭是不陌生的,因为它紧临我们四川,但我想了解秦岭的“山山水水,人人事事”。住进医院,一有空,我就迫不及待翻开《秦岭记》读起来。

  住进医院当天下午,医生就开始给我输液治疗。护士叫我把左手伸给她,找血管导留置针。我看了一眼护士,是一个小姑娘,乖巧腼腆,可能刚来实习,动作有些生疏。我把左手伸出任由她使唤,只管看《秦岭记》,我的身心已经走进了小说开篇的第一个故事里。

  “对不起,对不起”,护士柔柔的道歉声忽然飘进我的耳朵,把我从故事里拉了出来。我问护士怎么了?她说给我导留置针第一针扎偏了,第二针才导好。看见左手背上冒起了包还有血印,回应说,我只顾看书,没感觉到疼呢,液体不是已经在滴了吗?病房里还有人在责怪护士。我笑了笑,又对护士说没关系,“熟能生巧嘛,下次就对了”。

  我年近六十,至少住过五次医院吧。住进医院,治疗流程大多是先抽血化验、做B超CT等,进行相关检查,确诊后对症下药,需手术的做手术,输液吃药是必须的,一般十天半个月出院。病人在医院期间,除病痛折磨外,就是空闲时间的难熬。这两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医院对病人及家属进出管理更严。病人住在医院里,很是寂寞枯燥无聊。

  输液那几个小时更是折磨人。站起的金属支架悬挂几瓶液体,由输液管连接留置针头导入你体内血管,输液的一只手犹如带着手铐,没有自由,不得随意动弹,不然鲜红的血液会从体内倒流至输液管,或者使留置针头移位,还得重新挨上一针。以前我住院输液期间,总是眯着眼睛睡瞌睡,或者是盯住输液管数着液体滴答滴答的次数。时间仿佛蜗牛爬坡,走得很慢。

  在医院,我每天上午要输五组液体约两个多小时。护士把液体挂好,我就翻开《秦岭记》,跟着贾平凹走进秦岭。

  秦岭里秦王山有两棵桦树(夫妇树),盗伐者上山砍树,妇树“害怕得枝叶乱颤”,夫树说盗伐者手里的长柄板斧“斧柄就是桦木做的,能戕害同类吗?”结果夫妇树还是被砍,两棵桦树伤心的泪水“流了一摊”。这个仅有三百多字的寓言故事,警醒善良的人们:为了私利,有的人无所顾忌,什么坏事都干得出。

  秦岭板桥湾村有一只狗很聪明,“什么都明白”,“能看到人看不到的东西”,与主人“亲密无间”,“为村里做了那么多好事”,然而,村里实在穷极了,村长“秘密召开会议”想办法,主人开会也带了狗,当时把它栓在屋外树上。村长在第三天趁主人外出,把这只狗打死埋在了皂角树下,后来对狗主人解释说,“它在屋外听到了村里的秘密,以防它说人话。”

  秦岭里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吸引着我。好几次输液,我都是在邻床病人的陪护“王老师,你的液输完了”的喊声中,突然回过神来的。我没想到,住院有书为伴,会使时间过得这么快又这么充实。我赶忙叫护士来取针。

  《秦岭记》虽为长篇但仅有十余万字。慢慢品读,它表达的思想与文化,像秦岭一样博大深邃,丰富多彩。在住院的每天里,秦岭神奇灵性的山川草木,别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物,亦真亦幻的情节故事,一个个一幕幕展现于我的眼前,映入我的脑海,时而令人忍俊不禁,时而让人怜悯同情,时而使人叹服叫绝,始终给我以遐想与启迪。

  读完《秦岭记》,我病愈出院了。

  编辑:谭鹏 校对:李志 审核:刘益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