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瑜权(绵阳)
读书,不仅可以坐下来安静地“捧书静读”,而且可以在旅行中慢读、细读。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就是如此。
在四川梓潼有个“长卿石室”,也就是司马相如读书台。司马相如长期居住在成都,供职在长安,为何在川北梓潼一个小县有他的读书台呢?
夏至前夕,应邀来到梓潼县长卿镇,走进了“长卿石室”所在地长卿山。
长卿山位于梓潼县城南部潼江南岸,山不高,而有名,由于西汉文豪、辞赋家司马相如曾在长卿山读书于台,有“长卿石室”至今保存。长卿山的西麓山弯,就是中国“两弹城”。出“两弹城”旧址左拐不远,有条岔路,进入上右山,一段土路,道路崎岖,山形曲折,两边松柏苍翠,郁郁葱葱,鸟鸣声声。尽管夏天炎热,但行走在长卿山上却感到特别凉快。行在半山腰处,有一座古庙,风轻雅静,四周是苍劲挺拔的古柏林,有“鸳鸯柏”“姐妹树”,山下是金牛古道,一看就是“翠云廊”的延伸,古庙正门上写着“长卿山”三个大字。随行的友人告诉我,这就是长卿山,庙内“长卿石室”,也就是司马相如读书台。
古庙历经苍桑,除石室保存外,其他早毁无余。近几年,附近群众集资,新修了殿宇,大殿称“相如堂”,中厅称“相如亭”。亭内石穴石墙上刻有“长卿石室”四个大字,大字前有一司马相如的雕像,石室纵深有一两米,高六七米,可容纳案几。据《舆地纪胜》记载:“长卿山,旧名神山,明皇过梓潼,望山上有石窟,近臣奏云,汉司马相如读书之窟,遂敕名长卿山。志云,山上有长卿寺,下有汉侍御李业石阙。”
司马相如,字长卿,少名犬子,长居成都,因仰慕战国时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西汉大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一首辞藻华丽的《子虚赋》,奠定了他在汉赋文学上的崇高地位,被尊为汉赋鼻祖,人称“赋圣”。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述:“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司马相如一生三次到长安,五次过梓潼,三次登上长卿山。步入林间小道,但见松柏千嶂,野花飘香,层林冠盖,郁郁葱葱。北眺七曲山苍翠如画。鸟瞰县城,历历在目。山下潼水潺潺,小舟点点,一幅清新、飘逸的画卷,认为是个读书、赏景的好地方。于是决定留宿于山腰古刹一个石穴内夜读。这个石穴就是“长卿石室”。
到了唐代,唐明皇幸蜀,到了梓潼,遥见山上有处石窟,一问才知是司马相如读书之窟,遂赐名为长卿山。其后,不少官宦及文人墨客登临拜谒。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梓潼望长卿山至巴西复怀谯秀》中写道:“梓潼不见马相如,更欲南行问酒垆。行到巴西觅谯秀,巴西惟是有寒芜”。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和明代兵部尚书金献民等人也曾为长卿山题写诗词。
有了长卿山的命名后,也就有了长卿镇、长卿村名称的来历。
在登长卿山的路上,我在想,人的一生,一定在不断的求学中前进的。只有不断学习上进的人,才能走上美好的人生之路。海涅说过“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能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食用。”司马相如之所以一生有如此大的成就,与他不放松读书,勤学苦练,密不可分。
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在室内读的,也有在野外读的;有在河畔读的,也有在山间读的;有在柳下读的,也有在石室读的……我曾在中国美术协会网上看到了明代著名画家吴伟的作品《树下读书图》轴,画中一位中年文士耕牧之余在山间树下休憩,展卷读书,自得其乐。正如司马相如在石室读书一样,我想,在空旷山野间,他们专心致志、气定神闲地捧卷阅读,与山水融为一体,是书籍、大自然相依相伴的结果。我也在想,不管什么方式,只要长期坚持读书,一定会寻找到精神的归宿、心灵的家园。
其实,梓潼就是一个文风盛行的地方,在中国尚文崇德的历史中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七曲山大庙旧称“文昌宫”,始建于晋,历经数代修缮,荟萃元明清古建筑风格。七曲山大庙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其结构谨严,布局有序,廊腰缦回,曲折自然,雕梁画栋,莫不精工,为蜀中少有的古建筑群。发源于文昌祖庭的洞经音乐走出庙堂,根植民间,不断吸收各地各民族的音乐营养,发展成为一种古老的民俗音乐。
如今,在长卿山南麓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侍御史“李业阙”,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清代“贞孝节烈总坊”;东面有汉代边孝先“卧游亭”及唐宋石刻与唐代寺庙西岩寺;北麓陡峭绝壁,崖顶翠柏苍松,山下潼水潺漫,为梓潼八景之一的“西岩烟雨”;西麓山弯处为红色教育基地“两弹城”。站在长卿山,可以全观梓潼县城,北望七曲山大庙,东揽崇文塔景区,潼江之水自北而来蜿蜒南下,风景秀丽。
在梓潼,每年旧历正月初八,男女老幼相约登长卿山,成为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1999年,县上决定将这天定为“登高节”,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纷纷前来长卿山,登高瞰景,寻幽览胜,思古怀乡。
编辑:李志 校对:谭鹏 审核:刘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