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首勇(绵阳)
几簇矮矮的农舍横斜在眼前,与我印象中的古镇相去甚远。但紧跟着同伴的脚步,很快,一条深深的巷子便牵扯着我的目光。
街两旁是两楼一底的建筑,站在街心向前看是一条弯弯的弧线,往后望也是一条浅浅的曲线,最后都被临街的房舍遮住了视线。此刻大家纷纷拿起相机和手机比划着,都想找到一个最佳的拍摄角度。
我不大喜欢照相,也不会给别人照相,尤其是手动调焦距的那种更是一窍不通,因此常常很羡慕在胸前挂长镜头照相机的游人。有时用傻瓜相机给别人拍的照片也由于手抖动而使照片花了,还有几次竟然让照片中的人“缺胳膊少腿”,所以妻老是责怪我。但此时的我却在同伴的指引下,摆出了自以为还算潇洒的姿态,将青林口古镇这当街宅子构成的柔柔的线条留进了同伴的相机里。
古镇大致应该是“丁”字形结构,当然这是我的推断,不知道是否真是这样。因为我们并没有走完整个古镇,当几个文友走完了“丁”字形状那一竖钩的平坦的路程,沿着“丁”字形上面那一横左半边的街道向上时,渐渐有了一些坡度的路程。当问及还有好久才能走到尽头时,一旁的村民告诉我们:“还远哦,起码还要走半个小时!”接着又加了一句:“全部走完可能还是要一两个小时哦!”同行的文友,年龄大些的有五十好几,一听这话,再加之眼前尽是些雷同的房舍,继续往前走也确实没有多大意思。因此大家一拍即合,随即便转身返回。倒是一旁的几树皎皎的梨花吸引了我的目光,不由得驻足多盯了几眼。
不知怎的,又想起刚才发现的一个庭院来。
起初大家都以为一直是这样一条窄窄的巷子,当我通过打开的房门第一眼发现那个较为开阔的地方时,便信步走了进去。
一株长满了密密匝匝嫩绿叶片的柳树立即跳进了眼帘,整个庭院里尽是些干枯的色调,此时在我的视线里一切都渐渐模糊起来,唯有这株绿柳清晰地站立在眼前。猛然绿树上边的土路边又伸出一个小狗的脑袋,旁边的一位村民随意地看了我几眼,真有一些田园的意味。不知什么时候,随行的同伴和几位游客也被吸引了进来,一起围着这个庭院指指点点,脸上也掠过了一缕缕微笑,仿佛一下子都融合在这嫩绿的春光里。
青林口古镇始建于元末明初,曾经是一个相当繁华的码头和商品集散地。紧靠红军桥的庭院里有一个小小的戏台,支撑戏台的石料上一小片一小片的青苔静默着,宛如在诉说着远古的悲欢。
豆腐是古镇的一大特色,豆腐干、豆腐乳、活豆腐……一个同伴尝了一下豆腐干的味道,大声说道:“价廉物美,真是物有所值!”他的话音刚落,大家便立刻不约而同地围成了一个圈,准备给家人带一点念想回去,最终每个人都拎回了沉甸甸的几小袋。村民自己做的“包鸭蛋”也吸引住了大家,不大一会儿就被抢购一空。
就要离开的时候,蓦然回首,从古镇建筑的缝隙中斜漏出来一小树一小树的桃花,在远处的山坡上摆弄出春天的姿态,映衬在青枝绿叶的背景上,有点像苏州园林窗户里映出的景象,仿佛是一小幅一小幅着了淡淡色彩的清新雅致的国画,恰好给小镇增添了一些诗情画意。
编辑:李志 校对:谭鹏 审核:刘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