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老家的灶房
发稿时间:2022-08-14 08:53   来源: 绵阳日报

  □宋恕(绵阳)

  在老家平武山区,人们的住房无论是高大宏阔的瓦房或是简陋的草屋,除了堂屋,最为看重的就是厨房,平武人把厨房称为灶房,一年四季,一日三餐,居家过日子,谁家离得开灶房?

  灶房中最重要的设施就是灶台。平武人把灶台称为“灶头”,一般成弧形一连三锅,一口“尺六”炒菜,一口“尺八”煮饭,一口“双边”起甕子。“尺六、尺八、双边”是锅的直径尺寸,“甕子”是加深增加容积。砌灶简单,砖块垒就,泥巴涂抹,抹上石灰,半天就成。但砌灶也是个专业的技术活,得省柴,得旺火,锅要热得快,烟要出得净,还忌讳垮塌返工,民间谓之“倒灶”,是最大的晦气。干干净净大大方方的灶台很受农村人的喜欢,好收拾,好打理。

  灶房是仅次于堂屋的全家最神圣的地方,每年腊月二十三都有祭灶神仪式,表达了憨厚朴实乡村人期盼灶王爷保佑家庭四季平安的真诚希冀和丰衣足食的美好憧憬。农家的灶房里,除了灶台,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设施,比如水缸,一溜水大小不等的泡菜坛子,必备用的炊具锅铲子、汤勺、笊篱,还有洗锅用的笤帚刷子,头顶悬下一盏白炽灯,橘黄的灯光将擦拭干净的灶台、灶阁上的油盐酱醋佐料瓶、搁在锅盖上的舀水瓢、房梁上挂着的竹篮……照得朦朦胧胧,墙角的坛坛罐罐,散发着一片诱人的老咸菜香。此时,缸里水满,灶台整洁,饭菜喷香,家人团圆。便是粗粝饮食,也能嚼出心满意足。

  灶房里锅台灶具一应俱全后,就需要供给灶台源源不断的柴火燃料。

  平武的乡村里,家家户户庭院里都有一个柴火垛,那是以备不时之需储备的柴草。隆冬时节,天寒地冻,如果火塘没有升火,灶房除了供给人们美味可口的饭菜之外,还是烧火取暖、提供滚烫热水的地方。冬季,随着柴火点燃,灶房温度渐渐升高,整个屋内开始暖和起来,全家人借着灶台的余温团团围坐吃饭。虽然空气里满是饭菜香味与柴火燃尽后的混合气味,但全家人其乐融融,享受着热饭熟食给予肠胃的快感。也有的人家围着炉膛里的余温烤棉鞋、烤湿的衣服和鞋袜,或者为怕冷的小孩烘热衣服,这些情节至今仍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中。

  每年冬至一过,农村人户杀了年猪,开始灌香肠、腌腊肉……灶房就成了每个家庭的热闹之所。炉膛里红通通的火焰热烈地舔吻着锅底,也将灶屋照得通红亮堂。灶房里渐渐蒸汽升腾,烟雾缭绕,弥漫着五谷杂粮成熟时的气息,灶台上不是“笃笃笃”的切菜剁肉声,就是热锅内“哧哧哧”的烟油炝锅声,锅膛里则回应出柴火的爆裂声,锅里面是水与米、菜与肉“咕嘟咕嘟”在跳舞在争吵,灶台下劈柴架火,猫叫狗咬声——如此种种,共同合成了一曲生动活泼的灶房交响曲,天天上演,百听不厌,将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的好年成演绎得淋漓尽致。

  老家的灶房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世代代延续着烟火,散发出温度,烹煮出乡村的味道。

  如今,在老家平武,除了最偏僻的乡村,大多数人户都用上了煤气灶、电饭煲或微波炉,为了整洁安全和环保,柴草更是进不得厨房。然而,老家的灶台并没拆,老灶房还在,只是灶具换了,再看不到大灶台上翻炒的喷香菜肴。现在,不少城里的餐馆打出“老灶房”“农家饭”“柴火灶”的招牌,虽不见得就是老家灶台上烹煮出的那个味道,但看着还是很亲切,因为这些词汇让人想起了家的温馨,慰藉了游子思乡的情怀与绵柔似酒、醉人的乡愁。

编辑:李志 校对:谭鹏 审核:刘益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