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从《四川百年新诗选》看绵阳的诗歌发展
发稿时间:2022-08-14 08:35   来源: 绵阳日报

  原标题:百年新诗勾勒时代年轮

  ——从《四川百年新诗选》看绵阳的诗歌发展

  日前,四川省作家协会编选的《四川百年新诗选》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个三卷本的选集中,有29位绵阳诗人的55首诗歌作品入选。

  此次入选《四川百年新诗选》的绵阳诗人阵容中,出生时间从上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较为完整地勾勒出中国新诗发展100年来,绵阳诗歌创作的年代谱系。

  每一位诗人

  都是时代的符号

  翻阅《四川百年新诗选》可以看出,每个年代入选的绵阳诗人及其作品,都有着不同年代的时代特征。

  出生于1926年的王尔碑,有《自画像》《无名武士的石像》《到鸣沙山去》3首入选。出生于1931年的木斧,有《自画像》《风筝》《小屋》3首入选。在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绵阳诗人群体中,有3人7首入选,分别是赖松廷的《伐》《尾巴》、宗鄂的《根》《想家的时候》《华山挑夫》、郁小萍的《勿忘我》《墙》。

  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绵阳的诗人还有不少。比如,盐亭县的秦传鼎、廖仲宣等。其中,秦传鼎1958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红土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绵阳出版诗集第一人。还有出生于三台县三元乡的邓禹平,他的诗歌影响力同样不容忽视。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绵阳诗人作品,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题思想偏于“严肃”,普遍在国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秦传鼎的诗歌属于“民歌体”;邓禹平的诗歌因为特殊的人生经历,有着明显的“乡愁”特征;王尔碑以散文诗见长,她怀着一颗童心用文字去记录社会与身边的世界,作品“很精致”。

  目前居住绵阳仍坚持写作的50年代以前的诗人中,赖松廷以儿歌写作闻名,出版作品集多部,至今每年也有作品发表或出版。郁小萍以情诗见长,曾与其儿子郁奉出版母子诗集《爱的注视》,后来她也写小说,短篇小说《纤纤素手》、中短篇小说集《爱情卡片》先后获第二届、第三届四川文学奖。

  走进新社会

  一个群体的文学反思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上世纪50年代,绵阳诗人的写作,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

  在出生于50年代的绵阳诗人中,陈大华因为诗作《蜀道》而引起诗歌界的关注。郭同旭的长诗《血与火》1979年在《十月》发表后,连续几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国庆期间播放。赵敏的散文诗风格清新,她在文字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大自然,《文学报》曾以大版面刊发她的作品,散文诗集《神奇的世界》曾获第二届四川文学奖。

  在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绵阳诗人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雨田。他的诗歌写作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他以诗歌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后来,则开始关注社会生活。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注重自我反思,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进行批判现实主义写作,代表作《麦地》至今被很多诗友铭记,特别是《黑暗里奔跑着一辆破旧的卡车》在《星星》发表后,被多个选本选入。进入新世纪后,雨田的诗歌开始关注家乡与身边风物,并坚持至今。

  出生于50年代的绵阳诗人群体还有不少,《四川百年新诗选》仅选了5位作为代表。

  从选本到选本之外的诗人及其作品可以看出,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绵阳诗人们,生在新中国,经历了多次社会变革,他们以全新的文学思维,开始反思人生的价值,看到诗歌艺术本身的价值。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不仅仅在单纯的关注个人情感与个人生活,也以更广泛的文学视角,去关注社会现实与他们所生活的当下。

  时代年轮中

  绵阳诗人的个性化写作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诗人们,赶上改革开放时期思想的解放与文化交汇,有了更自由的想象空间。

  在这个年代的绵阳诗人中,帅士象的诗以幽默为特色,后来他也写小说,闲时下象棋。郑直大学期间就开始在《延河》等刊物发表作品,毕业后到绵阳工作继续诗歌写作,特别是《北风》在《星星》头条发表后,引起诗歌界的广泛关注。马培松的诗歌独具思辨特点,因工作经历原因他曾一度从事丘陵诗写作,到绵阳工作后写作风格出现明显变化,他以短诗关注生活的碎片,营造出一个又一个独特的诗歌意象,其中《北京真大》发表后备受好评,被收入《百年中国新诗编年》。剑峰的诗歌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诗歌写作的修辞手法,他的诗歌文字中往往具有批判性的深度隐喻。《福田坝》是蒋雪峰值得一提的代表作,这是他诗歌写作中明显的地理符号。野川的诗歌同样关注乡土,他的作品几乎都与他生活的三台丘陵有关。

  绵阳的60后诗人还有不少,地域文化符号与个性化写作是他们最明显的标签。

  70后诗人白鹤林从关注最初的市郊生活,转向日常化生活写作,其部分短诗如《悲伤》《孤独》等深受读者喜爱并广为流传,近年创作的以富乐山为主题背景的《后山》系列也具有较大影响。80后诗人羌人六,诗歌多关注家乡的河流、山林及人物的命运,近年成果丰硕。灵鹫的诗以个人生活为基调,吸收西方现代派手法,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马青虹是绵阳90后诗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同样有着浓浓的乡土情结,同时又有明显的哲学思考。

  可以这样说,从70后诗人开始,在百年新诗的历程中,绵阳诗歌“后继有人”表现得特别突出,他们更喜欢阅读现代性强而风格多样的作品,思想观念因此也更加的活泼开放,这些从他们的诗歌中已经体现出来,这也是“绵阳诗群”的一大特点。

  诗人与诗歌

  绵阳这座城市的文化力量

  新诗百年,绵阳诗人群体阵容越来越强大,在当代中国的诗歌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

  曾经有人说,绵阳的诗歌文化之所以繁荣,与李白有关。这样的说法毋庸置疑,出生于绵阳的李白,创造了唐诗的巅峰。在他的家乡土地上,至今绵延着具有地方文化特质而又鲜活生动、不拘一格的诗歌文化血脉,引领着绵阳的诗歌写作者代代向前。

  在绵阳,《剑南文学》对绵阳诗人的成长功不可没,还有各种层级的诗歌活动,推动着绵阳诗歌文化不断发展。

  1986年春节前,“绵阳首届迎春诗会”举行,参加的绵阳诗歌作者超过300人,征集的诗歌作品近1000首。这次活动,为绵阳的诗歌作者找到了展示诗情的载体,创作激情空前高涨。

  1987年夏天,绵阳青年诗歌创作会举行。在一周的时间里,《星星》诗刊、《四川农村日报》等刊物的编辑,为参会的50余位绵阳诗歌爱好者讲授诗歌写作与诗歌的秘密。

  在此后的多年间,绵阳各地先后举办“八角诗会”“长钢诗会”等。正是这些活动的举行,给绵阳诗人的创作注入了“兴奋剂”。

  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绵阳还涌现了净地、终点、星星草、第五代人、浅流等民间诗群,他们不断汇聚,不定期开展诗歌交流活动。

  进入新世纪,绵阳的诗歌活动越来越高端。2004年开始接连举办三届的中华校园诗歌节、2014年承办的第四届中国诗歌节、2015年开始举办两届的李白诗歌奖评选、2017年开始举办的中国诗人蜀道行及文昌杯华语诗歌大赛等,让一座城市的诗歌才情得到更广泛地释放。

  或许,正是上述种种,最终形成了当代绵阳在中国诗歌文化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绵报融媒记者 张登军)

编辑:李志 校对:谭鹏 审核:刘益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