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房屋印契纸
地契和房契是时代的缩影,历史的见证。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变化可能会被人们淡忘,但这个时期所颁发的房契和地契却无形中记下这段历史,并被收藏家们珍藏起来。笔者最近参观了绵阳市土地证史博物馆,对此感触良多。
□王天柱文/图
这个博物馆是原市乡镇企业局王昌明先生从深圳迁回绵阳、经批准在松垭农科区落户的。现馆藏王昌明先生收集的3800多张中国400年来的土地证史原件文物,包括新中国1952年前后土地改革颁证的53个省(市)区级单位。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为了便于管理,自秦朝时期的郡县制开始,就有了最早的行政区划,由于古代朝代更迭频繁,行政区域的划分也经常发生变化。直至元朝的三省六部制,才和现在的划分标准比较接近。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间,行政区划在不同时期作过多次调整,对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解放初期,曾以大区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建制单位,共设立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六个大区,后经省区调整大区建制废立,撤销察哈尔省、平原省、热河省、西康省和绥远省,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辽东省和辽西省合并设置辽宁省。在博物馆展出的土地证史图片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时已撤销的9个省级单位和省级区颁发的房地产契证,追溯到这些已经消失了的行政区的踪迹。
在王昌明先生收藏的这些契证里,有盖着松江省人民政府大印、巴彦县城字第七七六五号的房产执照,有辽东省营口县、辽西省黑山县、热河省青龙县、察哈尔省蔚县、绥远省和林县、平原省武陟县、西康省冕宁县、华北区安泽县、苏南区吴县、苏北区泰州市、皖北区宿县、皖南区黔县、川东区璧山县、川南区简阳县、川西区德阳县、川北区北川县等土地房产所有证。一张小小的土地证上,留下了历史和时代的鲜明烙印。
中国人的精神与大地无法分开,珍爱土地的特质深深地埋藏在我们心底。土地证是土地拥有者的凭据,因此,多年来被国内外的一些收藏家视为珍宝。历史是需要记忆的。然而以往的人类社会的许多现象,往往是在它们消失以后才引起人们关注,造成了历史的若干空白,常常令后来的研究者万分遗憾。王昌明先生呕心沥血建立的土地证史博物馆及收藏的土地证契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作为土地制度变迁,以至行政区划调整的历史见证,当倍加珍视,以供我们细细鉴偿,不失为抚慰乡愁的精神享受。
编辑:李志 校对:谭鹏 审核:刘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