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红军缝纫铺
曹代义(绵阳)
发稿时间:2022-07-31 08:42   来源: 绵阳日报

  夏天,到凉快地方避暑,选中了平武县豆叩乡海棠村。

  走遍了海棠村所有风景点和历史遗址。如杜家坝的红30军军部遗址,席家沟的红军战地医院。

  红军缝纫铺在宋家大院,早就想去。但地处马失岭,山较陡峭,迟迟未行。

  这几天,中央电视台四台每天下午播放电视连续剧《伟大的转折》,电视剧表现红军长征的经历。更激发了去宋家大院的兴趣。

  巧得很,今年来席家大院避暑的宋兴茂,是平武法院的退休法官。他老家就在宋家大院,而且是宋家大院主人宋大篷的孙子。

  宋法官的老伴姓何,老家也在宋家大院旁。她说,她的婆婆曾在宋家大院为红军缝补服装。

  在饭桌上,法官夫妻讲了他们知晓的一些往事。

  1935年4月11日,红军进驻平武,当日下午攻占县城。

  1935年4月21日,红军在桂溪建立中共平南县委员会。红军在龙凤场成立平南县苏维埃。4月30日,平南县苏维埃治地由桂溪迁至三圣庙。6月5日,战斗56天的红军撤离平武。平武参加红军的共有一千多人,他爷爷宋大篷就是其中一人。

  上午9点,雨后初霁,信步前往宋家大院。

  清漪江沿药丛山山谷蜿蜒而下,两岸悬崖峭壁,巴掌大的平地都没有。山民修建的房屋都是在江边稍微开阔点的地方,修吊脚楼。奔腾咆哮的江水,在屋下面穿过。

  在剪子垭跨江铁索桥旁有一条村道,通往宋家大院。村道的两旁植有银杏树、杜仲树。由于山势陡峭,村道之字形上行。爬了7个之字弯,到达宋家大院。

  大院没有想象那样的规模,三排平房呈“凵”形,靠村道一侧的房屋没有了,搭了一个葡萄架。正中的是新建的,两旁的房屋是老房,显得十分安静。

  见有人,一人从屋里出来招呼。他介绍,他叫宋兴全,是宋大篷的孙子。

  他说,当年,在这大深山处只有几家住户,都很穷,一两间简易的房子。他爷爷宋大篷是中医郎中,在当地很有名声,家境比较殷实。在半山腰修建了呈“囗”字形的四栋瓦房,大院旁边还有一块空地,显得稍微宽敞。

  当年,由于反动政权的虚假宣传,红军来了,当地人都躲到大山里面不敢回家。宋大篷经常外出,见多识广,对红军有一些了解,所以开门接待了红军。

  红军在平武经过激战,有伤员需要救治医疗,战士的服装也需要缝补和补充。宋大篷就为红军战士看病疗伤,他的房间成了红军服装缝补点,专为红军战士制作、缝补衣服。1935年6月,红军在这里驻扎一个多月后向西撤离,红军急需能够看病的人,宋大篷就跟红军走了,走时留下6个子女,三男三女,老大约十六岁。

  宋兴全的婆婆叫宋邓氏,宋大篷参加红军后,从此没有了音讯,宋邓氏独自一人将六个子女养大。大山里男人谋生都很难,何况一个女性带着六个小孩。她1971年逝世。

  问起爷爷、婆婆的往事,宋兴茂、宋兴全口吻一样,没有一点埋怨。接着,带我去看了婆婆的坟墓。

  这是宋兴茂、宋兴全婆婆与爷爷衣物的合坟。坟很小,一块小墓碑,字已模糊。宋兴茂说,爷爷宋大篷的名字也在上面。他使劲擦拭墓碑,想让宋大篷几个字显现。

  宋兴全有急事到豆叩乡办事,匆匆地告别。下山途中,看见一地质灾害危险区警示牌,宋兴全是灾害的监测人。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