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剑鸣(绵阳)
今天,在朋友圈看见有人晒老物件:搪瓷盅、手电筒、风马灯、煤油灯。
其实,小时候在家里,还见过不少老物件,升子、杆秤,戥子,药碾子。那杆秤和戥子,是十六两制,没法用。至于那些东西,在后来的辗转搬迁中,不知所踪了。
此时,那搪瓷盅,勾起了我工作后一段青春岁月的回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古城中学时,曾有这样一个搪瓷盅。跟照片上那个一模一样。记不得是怎么来的,反正是我的。缸子外壁上印的是领袖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盅盅我用了十年左右。平时,我总是端一盅浓茶,上班,放在办公桌上,下班,端回家,放在窗台上。冬天,我也常常放在火盆边上熬老杆茶,熬漫长的时光,熬艰苦的岁月,还煎熬我的青春年华。
那时,古城中学河滩上格外寒冷,办公室和家里都时兴烤木炭火。伙食团那边还有疙瘩柴火。一起工作的同事们,几乎都人均一个这样的茶盅,好像是单位的标配。严兴义、潘勇、陈开族、王国甫、余启树、李孝福,每人都端着一个,上班,下班,只是缸子大小、新旧、印的语录不同罢了。有的杯盖尚在,用一根细麻绳拴在弯把上。有的杯盖,就早不知去向。他们的搪瓷盅,或许是先进工作者的奖品,或者是结婚喜庆的礼品,或者是某项活动的纪念品。而我的,则不知道是什么品,反正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喝茶!
那是一个物资格外匮乏的年代,生活中,人们没有过多的快乐选择。饮茶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但茶具是将就着而已。有的用罐头瓶,有的用塑料杯,我们用搪瓷盅,已经属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茶具了。那时,我们还不知道什么紫砂、绛陶和景德镇的白瓷,只知道能够有一搪瓷盅浓茶喝,已经是很不错的享受了。我认为,这一搪瓷盅热茶,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高级享受啊!
有时候在办公室,大家围着火盆烤火,都把盅盅放在火盆沿上,整整齐齐围一个圆圈,甚至火盆沿都挤放不下。大家烤火取暖,一边聊着家常和工作,一边喝缸子里的老杆茶。我端起盅子,揭开烫手的盖子,“嗞——咻”,呷一小口,或者“嗬——咳”,牛饮一大口。屋外风雪交加,屋内尚有热茶。喝上一口,暖身暖胃,舒心顺气,解乏解压,算是给我生命以朴素的滋养。
夏天酷热,有一盅茶喝,也是对我自己的一种抚慰和治愈。我们就这样简单地享受着当时生活不多的生命之快乐。
起先,我也常常清洗茶缸,用灶灰,用细河沙。但洗不干净,还磨出许多沙痕。余启树说,难得洗,有茶垢的盅盅,泡茶更有茶味。后来,我盅子的茶垢基本没有彻底清洗过。外面是烟火熏燎的黑色,加上几处碰破的碎花痕迹,已然看不出盅盅的本来颜色,真有点历史沧桑的感觉。里面是茶垢的黑色,厚厚一层,偶尔没有放茶叶,真可熬出茶的味道呢!
后来离开了古城中学,几经搬家,那缸子何处去了,不得而知。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我们说不清它们的来路,也说不清它们的归处,何况一个黑漆麻哒破痕累累的旧茶盅!
老物件常常能够勾起老年人的人生记忆,以及对过去生活的生命情怀。其实,手电筒、风马灯、煤油灯,我家都曾有过,都陪伴我煎熬了不短的日子,但后来,它们都不知所踪,只在我心里,留存着它们的样子,和它们陪伴的那些特别岁月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