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绵阳四步走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发稿时间:2022-07-14 08:31   来源: 绵阳日报

  原标题: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绵阳四步走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日前,在“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首场活动上,绵阳科技圈再添“新军”——中广核核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等8家单位共同组建“核技术应用创新联合体”。

  中广核核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组建核技术应用创新联合体旨在推进绵阳市核技术应用产业关键、共性及重大前沿技术的研发,加快成果转化,推广新技术、提高绵阳市本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延长产业链。

  这只是绵阳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展开的诸多尝试之一。

  打通堵点 为创新需求“两端”架桥铺路

  如何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阻梗”,让一个个“绵阳创新”“绵阳智造”从实验室里走出来,成为城市创新的有力支撑?绵阳在第一步上就瞄准了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上,每个节点、每个主体让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各司其职。

  今年3月,《绵阳市4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调查表》《绵阳市高新技术企业(不含4亿元以上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调查表》,让企业渴盼已久的事情有了着落。

  正是如此,绵阳摸清家底,了解绵阳创新主体需与求。一方面深入创新供给端在绵科研院所,寻找“沉睡”的科研成果,加速让“纸上成果”摆上“货架”;另一方面,从企业这个创新需求端入手,摸清企业技术痛点,鼓励企业大胆创新,更是以揭榜挂帅、对接会等多种形式,让市场与实验室无缝对接。

  日前,通过绵阳首批科技助理“牵线搭桥”,成功推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与四川华丰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卷筒探针研制技术”成果转化合作意向。

  “我们的科研人员尽管拥有优秀技术,但将技术转换为产品、走向市场是非常漫长和复杂的过程,他们往往不具备市场化意识和能力,不清楚如何高效地和市场对接,感谢市科技局和科技助理帮助指导,得以快速推动我们的成果转化。”该所科技部门负责人说。

  这正是绵阳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二步——打通堵点,为创新需求“两端”架桥铺路。绵阳市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与在绵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姻”,遴选科技助理,促进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交流合作,聚焦绵阳科研和市场“两张皮”、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把脉问诊”,从而为创新需求“两端”架桥铺路。

  3个多月以来,成果转化组科技助理通过实地走访在绵高校和科研院所,征集凝练成果转化项目需求170余项,再围绕成熟度高的项目需求联系走访科研单位,开展需求成果对接,持续追踪并促成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已推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等单位60余个项目对接,其中有5个项目实现转移转化。

  整合资源 让科技成果转化爆发式增长

  在第三步上,绵阳开启整合资源“模式”,让科技成果转化爆发式增长。绵阳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练就“独门秘籍”的关键点之一,就是探索形成了一套科技成果对接机制。目前,全市有国省级技术转移中心11家,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91家,创业服务、融资担保、科技中介等服务机构更是数以百计。

  让科技成果“活起来”,离不开创新平台的支撑。还建成了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四川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绵阳分中心等一批主攻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的示范平台。

  “第四步就是多管齐下,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科技小产业”现象突出,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承接不足是绵阳走得最艰难的一步。

  如何化繁为简,破难求进?今年,绵阳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提升高质量发展效能。今年,绵阳制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方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产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并积极为院所、高校、企业和金融机构牵线搭桥,引导创新要素精准对接,推动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我们已完成《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方案》草拟工作,全市科技成果数据库储备科技成果198个,摸底调研确定金融支持重点科创企业286家。”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已摸底部分领域可转化成果、产业现状及技术需求,对接邀请相关院士等领军型科技人才“站台”。

  今年,绵阳聚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组建创新联合体,依托院所高校、企业等,整合各类平台创新资源,加快推动核领域相关的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探索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富有特色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化”全过程创新链。(绵报融媒记者 郭若雪)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