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儿时的端午节
发稿时间:2022-07-03 08:35   来源: 绵阳日报

  □汤礼春(武汉)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端午节虽不放假,却是除春节以外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是最令人激动和快乐的节日。

  一年中母亲只给我们添两次新衣裳,一次是春节,一次就是端午节。这天,我们姐妹穿上漂亮的新衣裳,很是臭美。大人们平时是不让我们小孩沾酒的,一年只有两次例外,一次是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一次就是端午节。这天,父亲都会喊我们坐下喝一口,辣得我们直咂嘴巴,母亲不仅不责怪父亲,还在一旁颌首微笑。

  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那个小城,是个风俗浓厚的地方。

  端午节那天,天刚蒙蒙亮,母亲就会把我们叫醒。母亲平时比较温和,既使平时上学,她也一般不会催我们早起,但端午节这一天,她一定要我们早起,然后带我们出门,向城外的田野里走去。到了野外,她开始下命令:把地里的庄稼或小草小树上的露水用手沾了,洗眼睛。母亲说,这样不仅能让眼睛明亮,而且不害眼病。我曾经好奇地问过母亲,为什么非要用端午节这天的露水洗眼才不害眼病?母亲说,她也不晓得,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老辈人传下来的东西不会错。虽然我一直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但有一点是实在的,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从小长到大,没有一个害眼病,也没有一个戴眼镜。关于端午节的露水,还有一个神奇的用途,那就是用它来发面,不仅不需要酵头,而且发出来的面蒸出来的馍馍格外香。我们左邻右舍的街坊们都要在端午的前半夜,把那些盆盆罐罐摆放在野地里,用来接露水。

  我们在郊野里用露水洗过眼睛后,母亲就带着我们采野艾蒿、菖蒲。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一人采上一把,然后高高举着,浩浩荡荡地回家。到了家里,母亲把采来的艾蒿、菖蒲扎成一把把的,放在门前,然后给我们每个人的鼻子上、耳朵上抹上一点雄黄酒,接着开始给我们做早餐,煮棕子、咸鸭蛋和大蒜。

  平时,大蒜是佐料,只是在炒菜或拌凉菜时才放一点的,但在端午节,母亲则是把它当主食,要我们一人吃上十个。为什么要这样?母亲说,这是杀虫排毒的,但为什么非要在端午节这天吃大蒜才能杀虫排毒?这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个谜。

  吃了早餐,该上学了,母亲会给我们每人身上系一个香布袋。这是母亲连夜赶制的,用绸布和五彩丝线缝制,有辣椒状的,也有灯笼状的,还有金瓜型的。香布袋里面装着药草,闻起来很香,母亲说,带上香布袋,蛇和毒虫会躲得远远的。母亲还会把一个咸鸭蛋装进一个用红丝线编织的兜兜里,挂在我们的脖子上。我们这才开始蹦蹦跳跳地上学去。进了教室,抬头一看,班上每个同学都和我一样,鼻子耳朵上点着雄黄酒,腰里挎着香布袋,胸前挂着个咸鸭蛋。要是平时,哪个同学这样打扮,肯定会惹来全班同学的哄笑,可这一天,大家都这样,也没有人惊讶,只是又多了疯闹的话题。有的相互比香布袋好看、谁的香,有拿鸭蛋相互碰撞,看谁的鸭蛋结实一些。

  端午节的这天上午,大家照例都不会认真听讲的。好不容易放学了,大家都急匆匆地往家里赶。过节嘛,家里不仅有红烧肉,而且一般都会有平时难得一见的烧黄鳝或煸泥鳅。

  中午吃完饭,我嚷着要去河边看赛龙舟,母亲却不让我去,她要我和她一起去采栀子花。母亲说,只有端午节这一天中午采的栀子花才有用,拿回去用蜂蜜浸泡后是一味好药呢!平时毒虫爬了、蚊虫叮咬了,用它一擦,就不疼不痒了,疱也消了。

  又是一个非端午节这天就不能的神奇,为什么有这么多非端午节而不可的事情呢?问遍左邻右舍的老人,都是那句老话:老辈人传下来的,自然有道理。

  带着这些问号,有一次,我问过一个学识渊博的自然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些民间习俗的形成可能是季节的原因。老师的回答让我半信半疑,但有一个传说却证实了老师的话有一定的道理——老人们都说,端午节这天是找不到癞蛤蟆的。我想:癞蛤蟆也许被人间这些驱虫的药草吓得躲起来了吧!我曾在端午节这天试图找过癞蛤蟆,找遍旮旮旯旯,真是没发现一个。

  如今,我们已经是有儿孙的老人,也早已住在大城市了。城市的喧哗似乎驱散了端午节的“神秘”,粽子在超市里天天都能见到,已不是节日的时令产品,变得普通和平常。这让我常常想起儿时的端午节,那时的端午节充满了泥土的气息,充满了人间烟火味,让人迷恋。今天的端午节物资什么都不缺,但在我心里,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缺少什么呢?今年的端午节已经过去了,我却仍然在心里琢磨……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