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财经
我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估居全省第一位
发稿时间:2022-07-01 21:54   来源: 绵阳观察

  据最新发布的四川省2021年度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结果显示,我市金融生态环境居全省第一位。

  2021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金融工作局聚焦“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重点,主动施策、主动作为、主动发力,持续优化绵阳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良性循环。在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关于2022年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结果的通报》中,我市与成都市并列第一,比第二名泸州市高2.16分,比第三名雅安市高4.23分。在对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中,游仙区在GDP200亿元以上的县(市、区)中名列全省第三位,梓潼县在GDP100—200亿元的县(市、区)中名列全省第一位,平武县在GDP100亿元以下的县(市、区)中名列全省第一位。游仙区、梓潼县、平武县分别获得省级财政奖补500万元。

  强化金融集聚,打造区域金融“蓄水池”

  截至2021年末,全市有银行机构32家,保险机构56家,证券期货业机构32家,融资担保机构28家,小额贷款公司15家,典当公司12家,金融机构种类数量居全省第二位。做大金融市场规模,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804.06亿元,同比增长11.83%;各项贷款余额为3619.44亿元,同比增长18.15%,存贷规模均排名地级市第一位。提升金融产业质效,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实现137.58亿元,同比增长6.4%,占比服务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8.6%、4.1%。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1%,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

  强化输血功能,争当实体经济“助力泵”

  市金融工作局发挥主导作用,印发《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十条措施》《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攻坚年实施方案》《关于开展“一片一行长、一镇一经理”金融甘泉促振兴行动的实施方案》,推动成立绵阳科技支行,开展金融护航“园区提质”“企业满园”专项行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全面、高质量的金融支撑。

  2021年,全市银行机构新增存款613.99亿元、新增贷款556.01亿元,存贷比达到62.36%,创历史新高。贷款规模占当年GDP比重持续上升,金融支持经济力度增强,2021年贷款规模占GDP比重为108%,同比提升了6个百分点。加强政策引导,深入实施省市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兑现奖补资金638万元,鼓励银行机构向民营企业投放贷款410.26亿元,促进担保机构扩大担保业务5.67亿元。

  强化上市培育,插上直接融资“金翅膀”

  市金融工作局制定推进企业上市梯度培育计划,召开上市工作推进会,完善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对具有资本市场潜力的企业进行分类培育、精准指导,打造“镇园之宝”。历经六年新增一家上市公司,长虹新能源成功登陆北交所,全市上市公司达到13家(A股10家、港股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6家,均居全省第二位。

  与此同时,加快建设基金小镇,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以及公司债、企业债等发行债券融资,拓展债券融资路径。全市直接融资259.07亿元(其中:债券市场融资248.7亿,股权市场融资10.37亿),位列全省第2位。

  强化底线思维,筑牢金融安全“防火墙”

  市金融工作局精准分析研判,妥善应对金融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突出“严监管”,坚持“防范为主、打早打小、综合治理、稳妥处置”的原则,组织金融、公安等部门针对咨询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等领域,在全市集中开展涉嫌非法集资风险等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加大金融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截止2021年末,全市化解存量案件104件,化解率96.30%;2021年新发非法集资案件18件,化解15件,化解率83.33%。

  持续赋能发展,打好金融生态“组合拳”

  下一步,市金融工作局将围绕稳中求进,持续强化金融服务水平。将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结果纳入各县市区(园区)年度目标考核,督促地方政府统筹制定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方案,明确工作措施,积极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修订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下达金融系统年度考核指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推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保险+期货”等特色保险产品创新。

  围绕纾困解难,完善民营小微金融服务。引导辖内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特别是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落实近年与省级金融机构签订的累计2700亿元战略合作协议,用好人行再贷款再贴现100亿元额度,确保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户数“两增”。督促金融机构落实“尽职免责”要求,完善绩效考核,解决金融机构“不愿贷”“不敢贷”“不会贷”等问题。

  围绕风险化解,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加强考核督查,完善考评细则,督促各地各部门落实“属地管理”“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推动全市金融领域高风险点得到有序处置。强化监测预警,汇聚工作合力,统筹人行、银保监、市场监管、公安、法院、信访等部门职能,加强金融领域市场准入、工商变更、资金波动等重大事项的监测和管理。强化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常态化开展处非宣传月活动。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