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使命担当自立自强”圆桌论坛——
聚焦科技创新 洞见绵阳未来
6月23日,“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系列活动圆桌论坛在绵阳科发铂丽酒店举行。本次圆桌论坛以“使命担当自立自强”为主题,邀请到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国防科大、四川大学、西南交大和西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聚焦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展开交流对话,就各自领域分享前瞻性观点,为绵阳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话题1 科技自立自强是别人抢不走的“法宝”、废不掉的“武功”,掌握科技创新主动权,在“卡脖子”技术方面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西南科技大学校长董发勤以三句话给出了回答。第一,要依托在绵的中字号科研院所和国字号科研团队,选择国家重点科技领域开展“卡脖子”技术研究;第二,要改进现有人才培养方式,围绕国家关键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需求开展人才培养;第三,要探索人才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度开展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让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话题2 科技的最终目的地是走向市场应用,如何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傅尧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基础研究和市场应用的关系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基础研究是练内功的科研单位,市场应用是拥有高超武艺的产品,在这个衔接的过程中,可以探索建立合作平台,由企业或行业提出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科研力量进行攻关。但高超的武艺修炼需要长期的过程,尤其是颠覆性技术的研究,其时间和周期会更长,需要社会给科研工作者更多耐心和时间。
话题3 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高校该如何做好这篇文章?
四川大学副校长褚良银用“1个坚持、2个方面、3个对接、4个面向”进行了概括。“1个坚持”就是要坚持做真科研、真技术,“2个方面”是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2个方面做科研,“3个对接”是对接国家、省市和学校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开展科研,“4个面向”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做科研,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话题4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下好“先手棋”,构建行业领军创新型企业主导,大学、科研院所有效参与的产业创新联合体成为当天的一个话题。
对于这个问题,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刘长军用一个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事例进行了回答。“我们学校老师曾经做了一项科研成果,但在和外界开展成果转化时,老师却不同意了,主要就是担心转化后的知识产权归属。”刘长军认为,构建行业领军创新型企业主导,大学、科研院所有效参与的产业创新联合体是必要的,但这个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知识产权问题,让科研人员毫无保留地将技术拿出来,转化成强竞争力的产品。
话题5 事实上,科技成果转化的“中梗阻”并不止知识产权归属一个,还有哪些“中梗阻”需要破除?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卢凯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梗阻”有2个链条。1个是从上游到下游的告知链条,因为技术成果推广的途径较少,很多科研单位的技术成果并没有被广而告之,这也导致一些有技术需求的企业找不到门路。另1个是下游到上游的反馈链,企业和行业发布技术需求后,要引导科研单位根据需求开展揭榜式技术研究,从而加快技术成果转化进程。
建言绵阳未来
在当天圆桌论坛的最后环节,专家们纷纷为绵阳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傅尧:绵阳要发展,关键靠人才,尤其是高水平人才。绵阳要根据优势特色,重点打造“人无我有”的特色产业,吸引全国的行业高水平人才在绵阳聚集,进而形成品牌效应,让人们说起某一项技术,马上就想起绵阳。
褚良银:绵阳要充分依托在绵的大院大所,甚至是川内的大院大所,凭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与他们开展深度合作,进而为绵阳发展赋能。
刘长军:发展归根结底靠人才,绵阳要利用好在绵国字号科研院所和重点高校的溢出效应,做好中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卢凯:绵阳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好未来规划,把某一项或几项长板做大做长,让优势更优,才会更有竞争力。
董发勤:在绵阳,院士级别的高端人才优势明显,但博士以上的高端人才不多,这对城市的发展很不利。要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的合作,共同开展高端人才培育,让绵阳成为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和输出地。(绵报融媒记者 赵利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