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治
家中老人神秘外出,常常带回小礼物…快收好这份防诈骗指南!
发稿时间:2022-05-17 17:03   来源:

  绵阳新闻网讯 如果老人突然作息反常,经常外出且不告诉子女去向,或家中经常出现小礼物,子女就要注意了,老人可能正在遭受诈骗!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64亿人。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在巨大的养老需求面前,有些不法分子打着“养老服务”“金融投资”等名义,针对老人实施诈骗或非法集资活动。5月16日,记者采访了市金融工作局,详细了解养老诈骗典型案例及特征、诈骗手段和防范措施等。

  

1.jpg

 

  案例:

  2013年5月,郑某等人在绵阳投资设立银友汇通公司,在涪城、游仙区设立门面,雇佣大量业务员,以投资项目为名,用发传单、广告牌、老顾客带新顾客等方式,承诺高额月息,吸收资金总额1.07亿余元。2016年,郑某等人获刑。该案中,郑某等人主要以老年人为下手目标,多位受害老人达七旬、八旬高龄,结案时,10余位受害老人已离世。

  提醒:

  市金融工作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涉及老年人诈骗案件主要有三大特征:

  一.诈骗事由多样化,主要有医疗、养生、保健、投资、社交、旅游、婚姻等;

  二.犯罪手段专业化,犯罪行为具有明确针对性;

  三.被害人众多,犯罪数额大,追赃挽损难。

  犯罪活动中,骗子常打着“免费赠送”“低价销售”的旗号吸引老年人,“大爷”“大娘”叫得亲切,并在活动中施点小恩小惠,降低老年人防范心理;夸大其词描述产品,让老人认为产品可遇不可求……为减少老年人被骗概率,市金融工作局提供了防范诈骗相关知识——

  老人要注意:

  1.世界上没有一种药能包治百病。如果对方鼓吹一种药能同时治好几种疾病,大概率是假药。目前为止,癌症,糖尿病还没有有效药物能医治。正规厂家生产的药品,医疗器械,其包装上都有生产地址、批准书文号、生产日期、有效期、说明书、药物成分(药品都必须公开成分,除国家有规定的外,不公开的都是假药)。

  2.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老年人都认为自己有阅历、有智慧,不会轻易上当,但事实往往相反。为防止被骗,凡是涉及到数百元以上金额的活动,都建议在儿女陪伴下参与。如在交易中产生疑虑,一定要及时询问儿女,或报警求助。

  3.不要轻信陌生人。老年人上街或外出散步,如突然有人自称是您或家人的熟人,主动握手、拥抱,应留意金银首饰和财物,防范被窃取、抢走。如有“和尚”“尼姑”“道士”打扮的陌生人敲门或打招呼,向您讨好求救时,千万不可轻信或带其进家门,这可能是陷阱的第一步。若有残疾人向您兜售物品、求助时,一定要谨慎,严防被假象迷惑而被侵财。

  4.妥善保管证照。身份证、户口簿、房产证或其他证照一定要妥善保管,千万不可转借他人。

  子女要注意:

  1.时常观察老人的日常表现。如果发现老人作息反常,经常外出,而且不告诉子女去向,就要小心,老人可能已陷入骗局,一定要及时沟通,不要忽视。

  2.留意家中是否经常出现小礼物。免费送给老年人一些小礼物是骗子惯用的伎俩,先给点小甜头博取老年人信任,再进一步骗取钱财。如果发现这种情况,要及时问清楚来源。

  3.老人之间要互相监督。让老人和伴侣、朋友互相监督。特别在财物方面,尽量控制其开销和存款,防止损失惨重。

  4.多关心家里的老人。很多时候,老年人因为寂寞,缺少儿女关爱,只能在外面寻找精神寄托,更有甚者,就算受骗也心甘情愿。

  5.老人患病要及时送医,通过正规医院治疗。很多骗子用一些保健品、药品来吸引老人,鼓吹能够包治百病,老人很容易上当。

  (陈刚 绵报融媒实习记者 王傥 文/图)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