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绵阳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正式启用,有效填补了市级残疾人集中托养服务的空白,有力促进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医、康、教、托”一体化工作全面、均衡发展。
记者走进托养中心看到,每间残疾人居住卧室配有空调、卫生间、热水器、洗漱台、衣柜、紧急呼叫器等设施,而在公共区域还有医疗卫生室、康复训练室、娱乐室、餐厅等,工作人员也是全天候为残疾人服务。
在劳动技能训练室内,多名残疾人围在一起,将一颗颗米粒大小的珠片黏到了画中,一幅幅精致唯美又极具创意的作品即将摆上“货架”,产品从零到成型,每一个手工制作的环节背后都充满着生长和力量。
职业技能培训室内正为托养残疾人开展就业孵化,肢体残疾人杨先荣和伙伴们正有序地做着电子产品零部件安装工作。“我们前期经过了培训,现在像这种比较简单的零部件安装,我一天能做将近1000个,做完后还能得到爱心企业提供的劳动报酬。”舒适的环境、丰富的生活,让杨先荣每天都乐呵呵的。
在这里,7名护理员不仅负责残疾人的生活起居,还手把手地教他们做手工、玩游戏,进行身体和心理上的康复训练。“护理员均经过专门的培训,医务室和康复训练室都配有专人提供医疗服务。”绵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托养中心现在有20余名残疾人入住,护理员每天都会定点定时喊他们起床、锻炼、吃饭、休闲等为他们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托养一人、解放一家、幸福一群”。据介绍,托养项目是一项惠民工程,是减轻重度残疾人家庭负担的重大举措。绵阳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是市残联以“公建民营”形式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等社会服务。
据介绍,近年来,市残联持续实施“阳光家园”项目,每年居家托养、日间照料、寄宿托养4000人以上,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托养大楼建成后,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引入专业机构入驻,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等生活照护和辅助性就业服务。
(绵报融媒记者 郭若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