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绵阳人才工作:让科技城成为八方英才向往之地和奋斗热土
发稿时间:2022-05-09 08:03   来源: 绵阳日报

  原标题:让科技城成为八方英才向往之地和奋斗热土

  ——全市人才工作综述

  2021年11月,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刘仓理、唐志共、胡晓棉成功当选。至此,绵阳科技城人才公园的“院士广场”上,“星光柱”数量再次增加,汇聚了以30名院士领衔的“顶流天团”,绵阳院士人数占全省半数。

  2022年4月,绵阳出台“人才十条”新政,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同步拿出6385个岗位招引高层次人才,市本级213个事业编制岗位就吸引7919名硕博人才报名。

  科技城擘画着一张怎样的科技创新蓝图,吸引诸多“最强大脑”汇聚于此?

  梦想凝聚力量——近年来,绵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勇担中国科技城建设使命,坚定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以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引领,以打造国防科工人才高地为重点,奋力建设让各类人才梦想成真、人生出彩的创新创业高地。

  绵阳万马奔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4868243人,其中,全市人才总量突破8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24.1万。

  “尚贤者,政之本也。”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管人才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市委“定期议才”,市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为人才工作举旗定向。全市人才工作“一盘棋”,人才发展迎来又一春。

  实施四大行动 聚天下英才共建绵阳

  不论是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还是学有所成的技术专家,抑或是准备带项目创业的商界新锐,都能在绵阳的人才“地图”中寻找到个人的定位。

  来自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贺伟,在“科技城人才计划”支持下,创办了绵阳人众仁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微波应用研究,成为全球唯一替代放射源进行薄膜在线分析检测的科研团队领军人。

  2018年,我市创新推出“科技城人才计划”,着力引进聚集高精尖缺人才团队,提升科技城引才质量。在实施过程中,引入专业第三方机构开展项目评审工作,以“跳出绵阳的视野看绵阳”。4年来共资助团队176个,发放资助资金1.6亿元,共集聚创新创业人才2394名,带动所在企业新增营收205亿元。

  青年人才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去年9月,“全球青年学者论坛”绵阳科技城专场活动与第九届科博会交相辉映,200余名硕博人才齐聚绵阳。“两天行程满满,收获满满,深深感受到了绵阳市委、市政府礼遇人才、重视人才的诚挚,毕业后我将把绵阳作为求职首选地。”来自厦门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的重庆籍博士研究生谭春华说道。

  做大人才总量,一靠引进,二靠培养。“科技城育才计划”就是这样一个系统性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分类分层、逐级遴选、定制培养”模式,10年内遴选培育63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

  “是绵阳对技能人才的重视,让我走到今天。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才用好这个大舞台,快速成长。”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的九洲技师学院副院长游洪建,在荣获被誉为“工人院士”的中华技能大奖后,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些年绵阳人才工作的变化和感受。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如何将优质人才引来乡村?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围绕全市重点农业产业,打造“一品一支人才队伍”。从首都北京到平武山沟,从生态学博士变身山村养蜂人,2019年,平武县依托上级优惠政策,从北京引来了山区的第一位博士张玉波,在“蜂博士”的勤恳钻研下,周边农民养蜂增收,走上了“甜蜜”小康路。

  搭平台促改革 汇聚人才创新强大合力

  人才平台不仅是绵阳招揽八方人才的“梧桐树”,也是成就人才事业的“大舞台”。

  2021年底,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通过打造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平台,聚焦核技术应用、激光装备等优势领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材料学科是西南科技大学的优势学科。2018年,科技部确定省部共建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该校,力争把实验室建成立足四川、辐射全国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基地。

  目前,绵阳已建成省级院士产业园4个、省级融合人才创新创业基地5个、省校(院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2个。

  搭建平台的同时,绵阳也在思考,一些院所企业、科研人员存在转化科研成果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壁垒如何破?

  作为唯一入选全国首批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的地级市,绵阳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放活人才管理、用活增收机制,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力。

  “改革红利”释放为“人才红利”,绵阳再次迎来“创新力大爆发”。

  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国家级科技奖励14项,省级科技奖励121项;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新增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5万件、3万件。

  提升服务“温度” 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生态

  绵阳通过提升“软环境”免除人才后顾之忧,许多有冲劲的创新“种子”终破土而出。

  时间回溯。去年9月8日,作为人才金融合作品牌的“绵州金英荟”,来到涪城区举办专场活动。金融机构为5家企业授予2500万元贷款额度,再一次为人才创新创业“注入”金融力量。

  金融助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绵阳出台《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十条措施》,组建9家人才金融特色机构,研发22款人才金融专属产品,推动解决人才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累计助力人才融资8.5亿元。

  2019年9月,我市决定为优秀人才发放人才卡,为115家用人单位的1000余名持卡人才提供子女就学、家属就业、医疗保健等优待,让各类人才在绵阳这块创新创业热土上发光发热。

  2020年,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被评为全省第一批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截至目前,共向用人单位输送各类人才近10万人次。

  定目标向未来 瞄准人才高地坚毅前行

  2021年12月30日,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响亮提出:推动绵阳建设国防科工人才高地,这为做好新时代绵阳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

  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第一次会议指出,要站在对绵阳长远发展负责的高度,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开放的理念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奋力开创绵阳新时代人才工作新局面。

  “必须要把绵阳建设成各类人才向往之地!”当前,人才兴市已然成为全市上下一致共识。

  如何“聚”?这是“建设人才向往之地”的首要问题。

  按照“引才门槛低于同类地区,政策待遇高于同类地区”原则,绵阳聚焦人才“引育用服”全链条,全面升级原有人才政策,重磅发布“人才十条”。

  设立10个亿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首次提出为引进优秀人才发放最高50万元安居补助、明确设立博士后引进培养专项经费……一条条政策干货,将使绵阳这座科技之城的发展充满活力并具备可持续性,人才政策磁场效应正加速释放。

  人才兴市,不仅有真金白银政策领动,更有十足诚意的打动。

  今年3月,绵阳设立海外、北京、上海等7个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站,公开遴选23名复合型双招“铁军”长期驻外引才;

  4月,在《人民日报》《四川日报》专刊发布绵阳招才引智公告,首批拿出3711个事业编制启动大规模招才引智;

  绵阳籍知名人士“为家乡代言”的短视频也刷爆朋友圈,点击量突破一千万,掀起转发点赞热潮,广大人才发出“前所未有,振奋人心”“绵阳引才成功出圈”等上百条暖心点赞;

  5月开始,组建的5个招才引智小分队蓄势待发,即将分赴华东、华北、华南、东北等地区,走进高校资源富集城市“带岗上门、带编进校”直接到大学校园揽才,实行现场报名、现场考核、现场签约,让人才“最多跑一次”。

  “建设人才向往之地”,关键在“留”。

  安居才能乐业。绵阳拿出破旧立新的魄力,采取新建、配建、改建、租赁、购买等多种渠道,加快筹建1万套拎包入住人才公寓;不断提升“科技城人才卡”服务内容含金量,更好满足人才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家人医疗等需求,保证人才有需求,绵阳有保障。

  在氛围营造方面,将定期举办行业高端人才主题活动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办好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月等活动,为人才开展基础研究、追赶技术前沿、勇攀科研高峰提供坚实载体。

  聚才、留才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用才”。

  聚集一支稳定且持续壮大的人才队伍,绵阳为引进人才规划职业愿景,对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在起步期“扶一把”,对成长势头良好的人才在发展期“帮一把”,对表现特别优秀的人才在成熟期“送一程”。

  首期对全市急需紧缺选调生、基层选调生、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分层、分类、分批全覆盖开展人才职业愿景规划调查研判,通过双向互派、交流轮岗、跟班学习、适时重用、择优调任等方式,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具体使用上,将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打通国防科研院所和地方人才在职称评审方面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除人才流动、晋职提升等方面的“中梗阻”;支持企事业单位聘请院士(专家)当顾问,与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实验室、开展技术攻关,政府给予政策资金扶持……

  “功以才立,业由才广。”绵阳,正敞开胸怀,诚邀天下贤才在干出绵阳发展新天地中实现个人梦想,让中国科技城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为绵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绵报融媒记者 李灵越)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