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四月天里遇见老杜
发稿时间:2022-05-08 08:23   来源: 绵阳日报

  □洞脚牛(绵阳)

  人间最美四月天,春和景明,万物复苏,一场春雨,好生欢喜。在路上遇见下雨,小学时候背诵的《春夜喜雨》涌上心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的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唐代有句俗话,“扬一益二”,扬指扬州,益指成都。说的是除长安洛阳两京外,最繁华的城市一是扬州二是成都。杜甫在759年末到达成都后,结束流徙生活,在城西浣花溪畔找到一块荒地,在一棵高大的楠树下建筑起一座茅屋,就是今天声名远播的成都杜甫草堂的雏形。

  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而这座朴素简陋的茅屋无疑是诗歌史乃至中国文学史的圣地。晚唐时期开始,成都就有了“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游草堂的习俗,“人日游草堂”现已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堂工部祠外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上联说杜甫“占用”锦水春风,将浣花溪的秀丽风光化作优美诗篇,下联借用杜甫和高适十年阴阳相隔人日唱和的故事,诉说了对先贤的景仰。

  杜甫“五载客蜀郡”,作诗240余首,其中有不少歌咏大自然的诗作,这源于他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念兹在兹信笔生花。他记录眼前的花木“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素描身边的虫鸟“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体察幽静的夜晚“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他的诗取材广泛,诗料无所不入,在《叹庭前甘菊花》《赠花卿》《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风雨看舟前落花》《早花》《花底》等60多首诗中吟花咏草,风华绝代,美不胜收,辉映古今。尤其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更是将杜甫炉火纯青的精湛诗艺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绝句这一体裁推向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巅峰。

  《春夜喜雨》上头,按我在10来岁“会背”这首诗算起,也是30多年了。惊喜复惊喜、意外复意外中与这首“古诗”撞了个满怀,杜甫的形象一下子丰满起来。

  杜甫在经历年轻时的漫游、中年困居长安的失意、安史之乱的流离后,直到晚年入蜀,依靠旧友严武等接济,辗转于成都、梓州(三台)、阆州、汉州(广汉)等地,“三年奔走空皮骨”。严死后,杜甫不得不拖家带口经乐山、宜宾、重庆、忠县、云阳等地,花大半年时间辗转到了夔州(今奉节),滞留两年后,又不得不一家老小一叶孤舟,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飘泊于岳州(岳阳)、潭州(长沙)、衡州(衡阳)间的船上。

  颠沛流离中,杜甫依然心系苍生心忧天下,文章不写半句空。生前两袖清风,死后一贫如洗。苦难成就辉煌,如果杜甫屡试不第为求进身献三大礼赋后一飞冲天,哪来他作品的一鸣惊人,笔落经风雨,诗成泣鬼神?《唐诗三百首》收录了77位诗人共311首诗歌,在数量上以杜甫诗最多,达38首。北宋王令在《读老杜诗集》中说:“镌镵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就是说杜诗原有3000多首。有些诗作被遗失了,现存1400余首。

  在心底,我喜欢称呼杜甫为“老杜”。“老杜”是杜甫的尊名之一,可不是类似随意的称呼,于我是颠而倒之的“杜老”的尊称。在《进雕赋表》里,老杜说他的祖先自从杜预以来就是“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杜预是晋代名将,是明朝之前唯一同时进入文庙、武庙的人物。广为人知的诸葛亮则在明朝之后才进入文庙。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又在杜氏家族“奉儒守官”外,加上了诗歌这一渊源,流传诗歌40余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推为初唐五言律诗第一。杜甫不仅以“吾祖诗冠古”自傲,还在儿子宗武生日时谆谆告诫“诗是吾家事”。也许和出身有关,杜甫小时候不和同伴一起玩,到晚年还对此十分得意:“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说自己小时候瞧不起伙伴。不曾想虽然一生主张“清词丽句必为邻”,崇尚“语不惊人死不休”,怎奈“年年非故物,处处是穷途”,熬到生命的尽头还是“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后人称杜甫作品为‘诗史’,其实老杜首先写的是个人所经历的历史,个人的经历映照着时代,构成更宏阔意义上的诗史。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讲过一个故事,陈从易“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有一句诗:“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为杜诗补一个字有多难,这样的诗话多么的有料有趣!郭沫若称赞老杜“诗中圣哲,笔底波澜。”善哉斯言!

  美国诗人佛洛斯特把诗说成文字的演出。既然是演出,就要讲究构思与排练,最终表达出来的就是它的凝炼和精到。老杜的诗,让人找到了这种感觉,虽未曾谋面,却似是故人。

  雨从人愿,春意盎然。老杜把一场“春”“夜”的“雨”和它带来的“喜”,描绘得栩栩传神、活灵活现,视之可见、听之有音、呼之能应,知时应节,灵性撩人。

  在行走的路上,我们都在与他人互相观照。有时更能看清我们的也许不是自己,而恰恰是际遇之中的他人。感谢这个春日的傍晚,不曾留意走到哪里,却在不经意间遇到了老杜的神来之笔,人间最美四月天,不负春光与时行。所谓的“神交”,也就是以自己身体的感官和在路上流动的思想作为线索,串联起过去与现在吧?这样的神交给了我们一种难以言说的体验和情感力量。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