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时评
以创新理论指导科技自立自强实践
发稿时间:2022-04-27 08:47   来源: 绵阳日报

  □赵琳

  这次读书班上,曹立军书记作的主题报告,紧密结合党的百年历程,精准标定绵阳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科学谋划绵阳高质量发展路径,站位高远、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催人奋进,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总纲领、总部署。全市科技系统将坚定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指导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践,集中力量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力争在重点科技领域取得更多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标志性的科技成果,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更多源头支撑,将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为干出绵阳发展新天地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一是“聚”,以“聚”引力。聚焦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支撑科技创新牵引力。进一步服务保障中物院交叉科学中心等国家战略平台加快建设,力争国家实验室破“零”,打造高能级载体平台;建立更新创新平台梯次培育资源库,积极争创天府实验室基地,支持在绵高校、院所瞄准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研究机构;高标准推进先进研究院、624科创中心等平台建设,布局与重大产业紧密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引入境内外标志性创新平台。线上打造“云上科技城”,搭载“云上大学城”、发布技术合作、成果转化需求等功能的交互平台,以更加灵活便捷的方式汇集更多高校院所“云上”入驻。

  二是“攻”,以“攻”谋力。建立更新科技项目储备库,设立绵阳市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激发科技创新原创力。围绕核技术应用、空气动力、航空动力、激光技术等领域,推动高速飞行条件下的通信控制技术、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激光高精度跟踪控制及仿真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突破。认真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探索建设“院士小镇”,聚焦以新技术新模式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或细分领域,找准建好科技创新“新赛道”,重塑构建绵阳更多先发优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三是“激”,以“激”释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以释放科技创新动力。开展科技型企业雁阵培育行动,建好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库,重点推动“高入规”“规升高”,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体量。强化创新人才靶向引育,鼓励支持院所企业多渠道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精尖缺”创新人才。

  四是“融”,以“融”促力。融合院校企地协同创新,激发科技创新吸引力。依托院所高校、企业等,整合各类平台创新资源,加快推动核领域相关的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探索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富有特色的全过程创新链。依托科技助理,深入挖掘全市在绵院所、高校、企业科技成果以及技术需求,实施双向对接牵手、揭榜挂帅。制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方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产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完善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补助政策体系。

  五是“改”,以“改”扩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散科技创新影响力。推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常态化开展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推动科学技术奖励改革,在奖项设置、评选方式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强化科研人员激励;持续推进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扩大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范围。强化科技管理服务和科技治理能力,营造支持创新、宽容失败、尽职免责的创新氛围。

  六是“合”,以“合”强力。搭建创新氛围浓厚的技术交流平台,深化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强化绵阳科技创新品牌力。高质量完成第十届科博会主论坛方案起草工作,打造西部水平最高、国内外影响深远的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创新论坛。常态化开展“创新金三角智慧科技城”系列活动,积极为院所、高校、企业和金融机构牵线搭桥,引导创新要素精准对接,促进高质量科技成果尽快产业化、商品化。

  (作者系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