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萍(绵阳)
家风是一曲穿越时光的歌,而传承则是这曲歌中最美丽动听的音符。家风正则社会清,家规严则廉生威。我,一个漂泊异乡的女儿,父亲的家训时常在耳边回响:“勤为本,德为先,和为贵,学在前。”
撮箕口形的院子旁边那棵老枇杷树周围是儿时戏耍的天堂。傍晚,老老少少围坐在树下乘凉,婆婆摇晃着一把大大的蒲扇,笑眯眯的看着我们。
“萍女子,你们现在好呀,你们赶上了好时代……”跑累了,满头大汗的我会安静地搬个小板凳坐在婆婆身旁,听她讲谱书,讲祖先怎么迁徙到这里,后来怎么分到土地,再之后则讲到父辈们的成长史。
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很少在家,那时他是一名乡镇干部,他总是在我睡着了之后才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在我还未睡醒时就离开,而他埋头认真工作的情景,现在也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一盏灯,这盏灯照亮你前行的道路,带给你奋进的动力,指引你前进的方向。对我而言,父亲就是照亮我人生路的那一盏明灯。父亲告诉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遇到危难时刻,就要无所畏惧的带头向前冲。我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和模范先锋带头作用。
他用行动让我知道,就是无数个如我父亲这样的共产党人舍小家,顾大家,用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添砖加瓦。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异地求学时,我时常会想念家乡的酸菜那独特的美食风味,脑海里都是妈妈一根一根的摘选胭脂萝卜缨子、卷卷白菜等各种青菜,码得整整齐齐,再一刀一刀地剁碎,腌制在陶罐里的身影。
妈妈是一个朴实而勤劳的人,她曾说过,“女娃娃,一定不要手心向上。要手心拽紧,靠自己双手讨生活。”起初,这句话我似懂非懂,不是完全理解。
走向工作岗位后,我发现我的工作业务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对于一个刚进入社会的“小白”来说,毫无工作头绪。
“不要畏惧困难,要认真把事情做好,不懂就问……”父母的嘱咐一直在耳边回荡。于是我每天都不厌其烦地向业务骨干进行请教,用“啃硬骨头”的精神克服精神焦虑和困难。经过数月的“打磨”,我的业务能力有了提升。
正是在这样的坚持下,我懂了母亲的话,努力不一定会得到收获,但是不努力就一定得不到收获。
我在绵阳工作、嫁人、安家。我的第二家乡绵阳有深厚的文化精髓和悠久的家风传统。
有了家,于是有了家规、家风、家训,有了风气的传递,文明的绵延。传说中的中华母亲嫘祖就出生在绵阳境内,她传承数千年的“贤内助”精神,就是一种家风体现,更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如今我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传承优良家风,为家人作出榜样,方能担任起家长的责任与担子。我懵懵懂懂学着父亲的样子,务实工作,学着母亲的样子,操持着我们的小家,陪着女儿读书、画画……伴着她成长。
我和丈夫在日常生活中勤俭持家、量入为出,夫妻和睦、生活美满。在教育子女上我们也追随父辈的脚步——教导女儿“勤为本,德为先,和为贵,学在前”。
好的家教,胜过好的学校;好的家风,强于万贯家财。古人云“爱子,教之以义方”。父亲多年的教诲,以身作则的示范,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印记是父亲一生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我们家不断延续、传承的优良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