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走进梓潼县玛瑙镇鸭鹤岩 千年石窟俯瞰潼江悠悠
发稿时间:2022-03-27 08:31   来源: 绵阳日报

  从鸭鹤岩俯瞰潼江

  蜿蜒的上山小道

  连通在一起的石洞

  峭壁上凿出的石洞

  108个石洞就凿在这片峭壁上

  悬崖峭壁上凿出108个石洞,曾经躲藏了108户300多人;洞里面又在石头上凿出水缸、米缸、灶台、储藏室……很难想象那是怎样恢宏浩大的工程。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梓潼县玛瑙镇的鸭鹤岩,一探究竟。

  □绵报融媒记者 刘毅 胥江 文/图

  躲避匪患民众峭壁上凿出石洞

  从绵阳城区驱车大约70公里,就到了鸭鹤岩。

  在一片碧绿包围中,群山起伏,玉水缠腰。远远望去,鸭鹤岩三个金黄色的大字分外抢眼。走到潼江边,抬头望去,对面的大山只能看到乌黑的石壁,石壁上很不规则地排列着一些黑乎乎的洞,有的高,有的低,怎么也想不到那就是当年民众躲避匪患的地方。

  过小桥,拐过一个倒拐子弯,沿着宽约1米的水泥小道蜿蜒而上,两边一片青葱掩映,从绿茵空隙看下去,依稀看得到静静流淌的潼江水。小道上,不时有游客经过,言谈之中可以听出来自不同的地方,甚至还有五六人操北方口音。行走约莫20分钟,一座红色亭阁突兀地进入眼帘,仔细一看却是半边倚靠在石壁上,恍如悬空而建。这座小亭阁叫观音阁,流传的故事与文昌帝君有关。紧靠石壁一旁,有几步石阶弯曲而上,顺着上去几步,便见石壁上出现一个不足人高的洞口,洞内高不足1.5米,里面空空如也。

  顺着石阶再上几步,石壁上一排洞口显现。探头望去,大约有七八个石洞连通在一起。拐进其中一个洞口,入眼就见一个大石台,中间被人为凿出一口大缸,大缸旁边坐着一位大爷。大爷叫李宗兴,今年73岁。“我们的祖先是清朝顺治年间移民入川的,刚到这里的时候,石壁上有几个简单的石窟,数量不多,当时推测有1000多年的历史。”说起这些石洞,李宗兴如数家珍,“先祖在这里定居后,又相继多次开凿,只是没有文字记载。最后一次开凿才有了文字记载,是清朝咸丰年间。”

  李宗兴带着记者钻进这些石洞,详细地介绍石洞情况。大缸是一口水缸,整块石头和石壁连为一体。“当时凿出石洞后,考虑到躲避祸乱需要储藏饮水,就在整块大石头上向下凿出的。”李宗兴介绍。出了这个石洞,向前就是几个打通的石洞。每个石洞二三平方米的样子,人钻进去,感觉空间很狭小,根本直不起腰。

  弯着腰转了一圈,靠向悬崖一方,留有大约1平方米的窗口,透过树枝缝隙,可以望见潼江水及河滩边露营者的帐篷和停靠在旁边的车辆。李宗兴介绍,这些石洞以前都是单独的,并没有连通,是后来打通了一部分。据说,当时人们在石壁上间隔不远处就会凿出小孔,插入木棒等修成栈道。躲避祸乱时,人上去了,就把下面的栈道拆除,只保留石洞周围的栈道,以此相互连通。如今,那些搭建栈道的石孔仍然清晰可见。

  石洞中,到处可以见到凿子的痕迹,有的痕迹还比较深。在一个石洞靠近窗口的石壁上,依稀可以看到“道光”两字。

  再回到大缸石洞门口,出来后,向右走几步,便可见石壁上有一个洞口,洞口上方写着“文昌洞”。旁边,是在石壁上凿出的灶台。灶台上,也是在整块石头上凿出了3个灶眼。“躲避在这里的100多户人家就是在这里煮饭。”李宗兴似乎能看见当初祖辈们在这里生活的场景。

  梓潼县玛瑙镇组织宣传委员史金川介绍,当地流传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社会动乱,匪患频发,民不聊生。民众为自保,避难逃生,在石崖上凿洞。“至今石崖上存洞108个,由于山体变化,有些洞体已垮塌,现存的部分石洞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有着极高的考古价值和历史观赏价值。”史金川说,因为地处绝壁,难以逾越,目前能进入的洞窟不多。

  石窟下面观音阁脚下,是一条近乎九十度的石梯,据说也是108阶,一直通到石壁底端。

  民间传说相传久远令人神往

  潼江河流经鸭鹤岩山脚下,形成一段平坦的河滩,南岸森林密布,良田肥沃,竹林成片,河水清澈透明,自然生态十分优美,禽鸟走兽集聚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里还流传着很多民间传说,衬托着这个美丽的地方别具魅力。

  说起鸭鹤岩的来历,当地老人讲,很久很久以前,在潼江河滩中长期生活着成群的金黄色野鸭。同时,还有几十只白鹤也生活在这一带水域,夜间栖息在山林中。它们从不离开这里,每天结对飞翔在山林河道之间,在阳光映照下形成一道山青、水绿、金黄、莹白色彩交错的美景。古人有“金鸭银鹤”的传说,先祖看见这样的美景,就将石壁称之名鸭鹤岩。

  相传有一年六月,一场暴雨导致山体垮塌。一声巨响中,从山间飞出一对金鸭子和一对银白鹤,满天金光闪闪,霞光万丈,随着祥云向梓潼文昌大庙山方向缓缓飞去。它们在一个山垭栖息片刻,此地后来便被叫做金银垭。

  还有一个传说,居然和绵阳的铁牛有关系。当地老人回忆,他们的先祖是从湖北移来梓潼青泥坝(现名童家坝)的。先祖叫牛子时,其子牛文进因向皇帝献宝,封为献宝状元,坐镇成都府。牛大人坐镇成都后赐绵州一铁牛,另赐牛氏祠堂匾额对联一副。

  大概在公元1860年前后,牛子时之子饲养了一匹马,常在青泥坝、大竹林及莲花嘴(现名沙嘴)放养。潼江水流经沙嘴,在沙嘴下形成一个深深的水潭,潭里生长有水莲。水莲通常在夜间开放,开放时金光万道,艳丽夺目。在水潭边生长着一种不知名的动物,有牛一样的角,马一样的脚,鸭一样的嘴,白鹤一样的尾,身形像麒麟,全身有鳞甲,颈部又有鬃毛,当时被人们称之为水兽。

  水兽以水莲为食。后来,牛家的马和水兽产下一小马驹。马驹一直长不大,而且臭气熏天,人见人烦。有一天,一货郎途经此地,借宿在牛家,认出小马驹是宝物,用担子里的货物换得马驹。可是,小马驹任凭货郎驱赶就是不离开,货郎只好求牛家派人送,牛家就安排牛文进去送。

  途经潼江河边,货郎见小马驹太脏太臭,就在潼江边给小马驹洗澡。不想,这一洗,小马驹由原来的丑马驹瞬间变得又高又大,浑身金光闪闪。牛文进与货郎翻身上马,马驹腾空而起,向北而去。后人将洗马的地方叫洗马滩。据说,小马驹被牛文进机缘巧合下献给了皇帝。后来,朝廷派人前往青泥坝查访,意欲赏赐。消息传出后,牛家先祖误以为是牛文进在外犯了罪,担心满门抄斩,全家人立即更改为童姓,连碑文墓志都改为童姓。钦差查无牛家,无果而返。从此童姓先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乾隆十六年间,从成都传来消息,成都府衙大人就是牛文进。牛子时派人前往拜访,就有牛大人赐匾及绵州铁牛一事。

  当地还有一个关于乌木拐的传说。相传文昌帝君在江油白洋洞借水救父母,其父母骑粗木顺水而下。文昌帝君在大庙山望水亭看见后,急忙赶往洪水的前端,将宝剑交叉插在河中,挡住了他们乘坐的树木,正好在洪水拐弯处将之救起。文昌帝君救起父母的地方,木料沉入水底,在河水清澈阳光明媚的时候,还隐约可见河底的乌木。后人就叫这地方为乌木拐。

  打卡露营鸭鹤岩掀起旅游热潮

  “潼江河绕鸭鹤岩景区蜿蜒而过,一岸花开,一岸春来,潼江如带,轻舟自横。潼江沿岸,千亩油菜花恣意绽放时,可以踏青赏花、露营垂钓、野炊,还可以到鸭鹤岩石窟参观,也可以邀约家人、好友到此拍照留念,定格美好时刻。”这是一位曾经游玩过鸭鹤岩的网友留下的文字。

  穿行在田间地头,正值油菜花盛开,入眼的全是金黄灿烂一片。当地党委政府在此地举办油菜花节,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打卡露营,渐渐掀起乡村旅游热潮。

  史金川介绍,每到周末,有很多人到这里露营。镇上和村上就顺势打造了鸭鹤岩风景区。村上还办了食堂,供游客餐饮。村民也出租帐篷,售卖野炊用品等,增加了不少收入。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