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走进魏城镇铁炉村乡村书院——书写新时代农家的耕读故事
发稿时间:2022-02-13 07:50   来源: 绵阳日报

  穿斗式构架的土房子里,雅致整洁的书架,马灯、蓑衣、斗笠挂在墙上……冬日暖阳从窗外掠过,三三两两的读者坐在窗前,择一隅清幽,品一杯青茗,翻几页书,甚是惬意。这是近日记者来到中国传统村落魏城镇铁炉村铁炉书院看到的景象。

  事稼穑,养家糊口;读诗书,知礼立德。耕读传家是农耕时代农家的安身立命之道,也是今天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化根基。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城市,铁炉书院保存了最核心的传统乡土文化特质,同时又融合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默默传承乡土文脉,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书写着新时代农家的耕读故事。

铁炉书院

  缘于乡愁 感受乡居之美

  国家级传统村落铁炉村距离绵阳城区十余公里。和其他村落不同的是,这里的农房统一改造成了清一色的土房子。灰色的土墙、黛青色的瓦片,一间间土房子错落有致,家家扎着竹篱笆,房前屋后种满了花草果树,与村口枝桠虬劲的古树构成了冬日宁静的乡村写意画。见有生人来,狂吠的狗叫与鸡鸭扑腾的喧闹,刹那间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就在这一静一动之间,隐藏在访客心底的乡愁瞬间被撩起,悠远又绵长……

  穿过一垄又一垄青青麦田和菜地,走进铁炉书院,记者看到,保留土坯房风貌的铁炉书院以川西北穿斗式传统建筑特色为主,选址于铁炉村原王家大祠堂,位于铁炉村中心,寓意守护田园,耕读传家。铁炉书院沿袭了川西民居三合院风貌,中间为堂屋,保留有王家祠堂供村民祭祖的香案,左为铁炉书房,右为乡学堂、手工作坊等体验室,占地总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

  铁炉书院里有可以喝茶看书的阅读室,还有可供做皮具的体验室以及乡学堂;院子里是孩子们戏耍的地方,这里偶尔还会放露天电影,邀请村民一起观看。书院前面是农耕基地,种植了小麦、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离书院不远的后山山林里,冬天有成片的梅花,春天有红似火的桃花,秋天的枫叶更是美如画。

  “耕读传家”曾是代代中国人的生活理想和最理想的家庭生活方式。自2021年4月以来,铁炉书院作为游仙区图书馆设立的铁炉村分馆及该村的文化服务中心,得到越来越多城市家庭和孩子们的青睐,成为对孩子们进行自然教育、生活教育和启智启美的独特课堂,也成为城市人群深度体验、阅读静思、休闲度假的网红打卡地。

  “能与天地为伍,与草木、昆虫为友,在大自然中尽情的放纵、戏耍,这是现在城里孩子缺失的童年生活。”市民陈女士是铁炉村的常客,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她是在农村长大的。正是缘于这种对乡村的情感眷恋,几乎每个月,她都会带着两个孩子来铁炉村走走逛逛,让孩子们体验农耕文化,探索大自然的神秘与奥妙,感受乡村的纯朴和村民的勤劳美德。

铁炉村口土墙上的标语

  根植本土 弘扬传统文化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道出了书院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天下”的情怀与精髓,为后世所传颂。尤其在铁炉书院这所充满着浓浓乡土气息的乡村书院里,它以山水为背景,自然为舞台,花鸟虫鸣为伴奏,身在其中,感觉与天地同在、与自然相融,那种快乐妙不可言。

  “村子里的故事,和故事里的村子”——正如铁炉村口土墙上的这句话昭示的一样,铁炉书院讲述的都是古老的故事。铁炉书院藏书2000余册,围绕和谐、友善的理念,以乡村为依托扎根传统文化,崇尚弘扬国学经典,从日常生活,经典文化入手,丰富村民传统文化素养,传承优秀家风家训,发扬尊老爱幼、科学教子、邻里互助等文化风尚。如王氏家族利用传统节日“清明节”结合祭祖活动,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对本族人进行“家风家训”教育和“道德评议”活动,选树本族优秀成员。

  同时,铁炉书院结合游客和村民需求,开展了多项课程,以公益+市场双向运行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主要有经典诵读、琴棋书画、夏令营、川剧脸谱绘制、皮具手工制作、亲子共读等。

  以铁炉书院为文化阵地,铁炉村重视农村民俗文化对于保护农耕文明、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提升地域文化魅力的重要作用,打造铁炉村公共文化中心村,既做好村镇民俗文化的“表”,又填实文化内涵的“里”。村内成立业余民俗表演队、中式婚庆文化传承表演队、民间节庆表演文艺队等民间民俗艺术团队,镇、村为其购置设备、提供训练场地以及部分经费保障,让民俗文化更好的传承和保护。结合当代重新编排乡村马灯、采莲船、舞狮子、“文昌出巡”等民俗文化节目,利用铁炉书院文化阵地开展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川剧脸谱绘制),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发挥出聚民心、合民力、促和谐的向心作用。

  文化赋能 助力乡村振兴

  “书院建成后,无论是当地村民还是外来游客,让大家感受最深的是,传统文学、文化教育在这片古老村落又焕发生机,村民们也对这种乡村新业态大加赞赏和由衷感激,这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喜悦与快乐,看到未来书院发展的曙光与方向。”铁炉书院的规划设计师邹丽莎介绍,铁炉书院的建成,让孩子们学会独立,认识自然,了解和传承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

  铁炉书院通过招募公司合伙人的模式,村委会为书院落地积极链接资源,书院则通过公益反哺村民,以文化化导人心,营造阅读氛围,开辟心灵旅地,聚能文化能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如今,铁炉书院以口碑形成“网红”打卡点,吸引越来越多周边游客和群众来村感受铁炉文化气息,享受文化熏陶,形成铁炉村文化阵地聚集效应,乡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业态布局已经粗具规模。

  该村还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以振兴文化和保护生态为着力点,逐步推进自然资源到公共服务资源的转化,探索出了一条农旅文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大戏台、“皮艺工堂”文化创作工作室等公共文化设施更加齐全,铁炉扎染、皮艺、川剧脸谱等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游园、铁炉春晚、暑期少年夏令营等文化体验活动更加多元,琵琶小院、铁炉书院等景观吸引众多游人,集观光、度假、教育、美食、养生、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休闲旅游地已经形成。

  “乡村振兴,文化是灵魂。我们试图通过打造书院发扬传统文化,在乡村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助力乡村振兴。”对于未来发展,铁炉村村支书涂先国告诉记者,书院将根植本土、内引外联,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在引领乡村面貌改善的同时,协助解决乡村文化资源不足的问题,推动乡村文化、艺术、教育、生态等方面发展。

  “只有使书院的文化影响力逐步得到提升和扩大,更好地服务民众和社会生活,书院才有可能发挥更大作用,才有可能成为助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平台和重要手段。”采访中,邹丽莎如是说。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春梅 文/图)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