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苇(通江)
“贵州的美景已装满我的行囊,最撼动我心的依然是巍峨的梵净山。回去后我一定将它邀入我的诗行,写进我的新篇。”在与智轩导游握手道别时,我随口说出了这句话。
好在我并未夸下海口。在返程的飞机上灵感突至,随即在摊开的便签纸上写道:“乘飞机,搭巴士,赶尘土飞扬的汽车/千辛万苦专程来到此地/我只想与梵净山说说话/消除心底的阴霾……”七天的游览像雨后春笋密实在我的记忆里,笔下流淌的诗意让我会心一笑。真没想到这首诗来得如此突然又那么符合情理。
梵净山地处黔东北,傲立于武夷山的群山怀抱之顶点,素有“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的美誉。作为毗邻的四川人,久闻其名而不身临其境,不去一睹它的风采,这把瘾一定没过够。
虽然我们早早来到山脚下,悠长的排序还是把我们甩出了老远。观赏的人多如牛毛,绕来绕去的排队等候都耗去了近三个小时,多数人的脚都站麻了。唯一聊以自慰的是,在无聊的排队中,我们可以放眼四处,极目远眺,绿树成荫的近景,峰峦巍峨的远景,脚下潺潺的清流,仍觉得很开心。毕竟梵净山近在眼前,零距离接触的时间已咫尺可待。
坐上缆车,20多分钟的行程似腾云驾雾,云蒸霞蔚的气象,宛如出没于仙境。在第一个景区留影后,又坐上缆车来到半山腰,沿着木板小径一边欣赏道旁的花草树木,一边观看金丝猴、梧桐树等珍稀动植物,远山近岭在时浓时淡的云雾缭绕中,如梦似幻亦真还虚。
下了缆车,我伸了个懒腰,又摇了几下头,稍作停留再次沿着森林栈道逶迤而上。婆娑的树丛在微风中摇摆不定,阵阵花香沁人心脾。或浓或淡的云雾在奔突,碧绿的树叶草丛、各种花卉都染上了不可名状的仙气。半山腰的怪石与嶙峋的石块簇拥在一起,像万卷书展示给游客观看。智轩导游说,梵净山14亿年的地质构造与演变史,集峨嵋之秀、黄山之奇、华岳之险于一体。此处最为出名的是蘑菇石,两块巨石重叠着,上大下小,酷似“蘑菇”,高约十米,亭亭玉立,看似一触即倾,其实坚如磐石,既像天上飞来之物,也似地下生长而成,经得起风霜雨雪的飘摇,已超过数亿年的历史了。蘑菇石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大雾来袭时,雾像云一样在“蘑菇”旁飘过,仿佛时间倒流。蘑菇石周围散布着许多巨石,层层叠叠似书卷,看似精雕细琢,实则浑然天成。在这里,你会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难以抵达的非凡魅力。当地民谚曰:“贵州一大怪,石片当瓦盖”,说的就是梵净山诸峰皆由片岩页岩构成,似书卷叠垒在一起,所以梵净山又有“万卷书”之美誉。许多艺术工作者以它为题材,创作了数不胜数的艺术杰作。
蘑菇石虽奇,红云金顶更为独特。红云金顶因谐音“鸿运金顶”,前来登临的人无计其数。据说,这里的气候每时每刻都不一样,前一秒可能风轻云淡,下一秒就会浓云密布,令人难以捉摸。远观红云金顶,好像一个巨大的感叹号高耸云端,若不登临一下,岂非留下重重遗憾?随着帽子哥一声邀约,我们齐扑扑顺着石板小路,手脚并用傍山而行,把岩石当悬梯,丝毫不敢松弛手中之力。特别是有段石阶近乎垂直,周遭悬崖壁立,怪石狰狞,如果不用手拉着两边围栏上的铁链奋力攀爬,是绝然上不去的。前面人的脚可能踢着下个人的鼻子,下一个人的脚跟又紧挨着身后人的头部,是司空见惯的事。好在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抵达。茫茫四顾,如同身处祥云之上,顿生飘飘欲仙的快感。
下山的路途尤为轻松,我们慢慢地走悠悠地观赏,生怕错过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云一风,感叹着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真是无与伦比。
昨天傍晚,智轩导游在微信里留言:“诗人您好!今天在旅游快巴上,一个游客在车上朗读了您发表在《诗刊》上的《梵净山》,我们全车人都为您的佳作鼓掌。感谢您让贵州的名山登上了《诗刊》!也祝愿您笔力稳健创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