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凉山散记
发稿时间:2022-12-11 08:25   来源: 绵阳日报

  □王晓阳(绵阳)

  如果从天空中俯瞰四川省地图,人们很快会发现四川总体上是中间盆地低、四周大山或高原高的地形,特别是川西,在龙门山和大凉山一带地势突然隆起,与青藏高原相接,或者说就是它们的一部分,形成了川西高原、山地,而凉山就坐落在那片广袤的高原、山地之中。

  实地感受更为明显。今年10月底,我随全国经济媒体采风团到凉山采访,从成都沿成雅、雅西高速公路西进,行进约200公里,穿过长达10公里的泥巴山隧道,天空为之一变。在我们后面的是天空低沉有些灰暗的成都平原和云雾缭绕、雨气山岚的雅安山丘之地,而眼前却已是天高云淡,阳光灿烂,万里晴空。虽然此处还属于雅安市的汉源县,但海拔越来越高,凉山也越来越近。

  继续沿雅西高速公路南行,经过约290公里的高原、山地后,眼前豁然出现一个大平坝,同行有来过的人说,这就是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平原。我们知道,西昌到了,当然,凉山也到了。

  据《史记》记载,当年,汉武帝派中郎将司马相如巡抚西南夷,走走停停,从成都用了好几个月时间才达到邛都(西昌)。那天,我们仅仅只用了约七个小时。

  突然,想起毛泽东咏武汉长江大桥的一句词:天堑变通途。

  一

  西昌的雅称很多,比如,“小春城”“太阳城”“月亮城”“航天城”,等等。但在年轻的西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英看来,现在最应该看的是唐园和建昌古城,因为它们是刚刚建好的西昌新的文化地标。

  西昌开始并不叫西昌,此前还有多个名字,最知名的是嶲州和建昌两个。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在此置嶲州。公元860年,南诏政权占领此地,设建昌府,此名从唐宋叫到元明,再到清初。公元1728年,清雍正六年,始名西昌。

  嶲州也好,建昌也好,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而西昌的古城恢复重建工作让我们得以见到昔日的辉煌。

  唐园就坐落在唐嶲州城的东南部,这里保存着1300多年前嶲州城的一段古城墙遗址,将唐代文化、丝绸文化及现代的西昌特色文化融为一体。

  唐园取“一城、一水、一街”格局,诠释西昌“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城,是嶲州城,主体为唐代古城,展示唐城厚重的历史文化;水,是清溪水,叠水飞瀑蜿蜒长流,体现嶲州千山耸翠、万壑奔流的山水奇观;街,是贞观街、开元街,呈现大唐盛世气象,再现南丝绸之路上的民俗风情。

  走进唐园,仿佛梦回唐朝。这里有唐风广场、唐韵广场、唐乐岛、书香广场、唐诗园,展示出大唐嶲州城鲜活的生活图景;这里还有梦月桥、丝韵桥、飞虹桥、孙水桥、扶摇观星台,让我们感受到一步一景的唐朝生活。

  突然,迎面一幅巨大的铜浮雕映入我们眼帘,走拢一看,名为“盛世嶲州图”。浮雕展现的是大唐嶲州城官兵入关(城)的盛大历史场面,山川、城池、田园、邛池尽收眼底。军旗猎猎,枪戟森森,我们仿佛听见唐军浩浩荡荡的脚步声。城内甲第连云,城楼高耸,人烟辐辏,想不到在古代西南边陲竟有如此繁华之地!

  建昌古城位于嶲州城西北角,复原的是明清风貌。“建昌古城是目前西昌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遗迹,是四川最大的木结构城市群落。古城延续了明清以来‘扇形城郭、十字为轴、直街曲巷’的传统空间布局,以充分保护现存遗址遗迹为核心,重塑城市肌理。”西昌市文物管理所所长马玉萍带领我们实地参观,边走边介绍。在灯光映照下,夜色上的古城楼五彩斑斓,古色古香,走在青石板铺成的道路上,别有韵味。

  马玉萍指着城墙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在最大程度保留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尽可能在原址上按照原有格局恢复旧观,力争让现代人感受到建昌古城穿越时间的人文盛景。”

  在凉山日报副总编辑何万敏看来,建昌古城几乎就是西昌历史的一个缩影,数百年来,各种重大历史事件无不在古城上留下痕迹。

  二

  行走西昌,必到邛海。公元13世纪,意大利有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旅行家和商人,长途跋涉,历尽艰辛,来到中国,也来到西昌,初见邛海即被迷倒,他感叹道:“碧水秀色,草茂鱼丰,珍珠硕大,美不胜收,其气候与恬静远胜地中海,真是东方之珠啊!”

  现在,我们也慕名而至。我们入住的酒店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观海听涛”,位于邛海之边,充满诗意、让人遐想。

  入夜,我们听涛,听着轻轻荡漾的湖水入眠;晨起,我们观海,步行几分钟后就到了邛海边,在亲水栈道上漫步。此时,除了一些晨练者,耳边唯有鸟鸣声声,晨风拂过,一股清新之气直入心扉。

  午后,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微风和煦,远山入画。漫步湖边,踩着细软的白沙滩,一碧万顷的邛海向我们展示她独有的魅力。据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介绍,除了沙滩,公园还打造了悬空步道、花海等景观,环湖周围还发展了精品民宿、餐饮、旅游康养等特色产业,实现了水生态健康和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我们乘船横跨邛海,上岸就碰上西昌艾雅康鸟类生态博物馆,门口立一巨石,石上刻着一句话:“天空没有鸟,世界会变小。”博物馆以鸟类摄影艺术、鸟类多媒体艺术为特色,“鸟类博物馆和湿地公园相得益彰,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使命感。”我们一行边走边看,感受城市发展与邛海生态保护协同共生,山、水、城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独特生态环境。

  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如果没有邛海,西昌会怎么样?幸好,没有这样的“如果”,邛海存在了若干万年,比西昌城要早很多。

  三

  凉山多湖,在离邛海大约250公里的地方,就是横跨川滇两省的泸沽湖。同样是水,是湖,比之于邛海的烟火气,泸沽湖却又是另外的风韵,同样的清澈浩瀚,但它更蓝、更恬静,更多了一层神秘。

  我们从洛洼码头乘坐小木船划向湖中,两边是密集有些枯黄的芦苇。船工摇一片单橹,动作熟练、轻柔,轻轻划破水面,船几乎无声地向前划行。

  突然,一片“咕咕”之声响起,“快看,好多海鸥!”人群中欢呼起来,只见数不清的海鸥在湖上翻飞。它们成群结队,展开双翅,时而冲向蓝天,时而俯向湖水,似乎在为我们进行一场精彩的飞行表演。原来我们已经划进了湖的深处,四周蓝天白云,湖面上海鸥翩飞,湖底海藻花在水里摇曳,用手机随意拍摄下来,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不需要任何剪裁。

  “那就是王妃岛。”导游指着湖中的一个小岛说。在王妃岛,我们见识了“末代王妃”肖淑明一生的起伏悲欢。当年,美丽的雅安明德中学女生肖淑明,在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中,身不由己地嫁给了左所土司喇宝臣,成为名副其实的摩梭王妃。此后,她历尽辉煌与没落,荣辱尽尝,最后归于平静。她在参悟人生甘苦后经常爱说一句话:“人生就像三节草,不知道哪一节好!”

  泸沽湖是摩梭人的家园,至今仍保持着“母系大家庭”和“走婚”习俗,被称作“东方女儿国”,被专家学者称之为世界上唯一的母系部落和人类社会“活化石”。在格萨古村落,我们走进了叶落宾玛家的祖母屋,坐在炕上,听他们讲述摩梭人的习俗。

  “走婚”是摩梭人最吸引外界的神秘习俗之一,也往往引发现代一些人的很多想像。当然,一般人真到了那里也只是说说而已,开个玩笑,未必会去真正“走婚”,但走一走泸沽湖上的“走婚桥”却是必须的。

  “走婚桥”造型优美,桥长300余米,由木头建造而成,桥面离水面有80厘米,两侧有木头制成的栏杆,是泸沽湖上唯一的一座桥,有“天下第一爱情鹊桥”之称。据导游介绍,在夏天,有很多摩梭男女在桥上和桥下的猪槽船中谈情说爱;在冬天,有很多成双成对的黄鸭在桥下戏水,正如泸沽湖情歌里面所唱到的那样:“只要情谊深如海,黄鸭就会成双对!”

  我们走到桥上时,已是傍晚,夕阳西下,阳光跌进温柔的湖水中,草海一片金黄。

  “一切都是宁静的,真是一个适合神仙居住的地方……”100多年前,美籍学者约瑟夫·洛克在他的游记中如此写到泸沽湖。

  四

  我们去的时候,凉山即将举行建州70周年大庆,全州都在说“变”,都在展示“变”,什么“巨变”“千年之变”,等等。然而,这一切之“变”,都始于“夷”“彝”之变。

  “夷”在中国古代不是一个好词,它常与“狄”“戎”“蛮”等词连在一起,是中原民族对周边落后民族的歧视性称呼。司马迁在《史记》中作《西南夷列传》,凉山也在“西南夷”之中,彝族在过去有“倮倮”“夷人”等多种称谓,属于边远、荒凉、贫穷、落后一类。

  改变来自共和国的最高层。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前夕,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彝族代表在一起研究彝族的正式名称。毛泽东提出:新中国是由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不应该有夷内之分,应该把“夷”字改为“彝”字。彝这个字寓意很好,房子下面有“米”有“衣”,就是有吃有穿,有好日子过。就这一字之改,“夷族”成为“彝族”,由几千年的被歧视变为被重视。

  改变的当然不只是名称。70年后看凉山,凉山州委副书记范继跃概括为实现了两个“历史性跨越”,即:实现了从奴隶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

  195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随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彻底砸碎了凉山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的千年枷锁,凉山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崭新篇章。

  好日子是奋斗而来的。2020年,凉山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时代跨越。全州105.2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贫困县如期全部摘帽。

  对比最能说明问题。2021年,凉山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901亿元、172亿元和37452元、16808元,比建州之初分别增长4320倍、3865倍、120倍、800倍。

  实物更为生动。在凉山州脱贫攻坚全域实景博物馆,一段来自“悬崖村”的藤梯、一片坠崖的挖掘机残骸、一件帮扶干部的遗物……全地域、全领域展示出凉山摆脱贫困的沧桑巨变。驻目悬崖村的实物展览,我们看到了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的巨大变化。副馆长邓海春说:“凉山的变化,发生在6万多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上。”

  在凉山的七八天里,阳光和凉山人的热情一直伴随着我们。离开西昌时,天空依然阳光明媚。同行者问我印象如何,突然想到凉山州委常委、宣传部长黄玉超在接待我们时讲的一句话,他端着一杯本地产的色如葡萄酒的桑椹饮料说:“阳光的味道!”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