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三台的绵阳市专用服装产业园(三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冬日渐寒,三台县鸿星尔克(绵阳)实业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厂房内,33条智能吊挂服装生产线火力全开,600多名工人正紧锣密鼓地赶制新一年的夏季服装。
“截至11月30日,公司产值已达6.8亿元,目前我们正抓紧反季节生产,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后。”鸿星尔克(绵阳)实业有限公司行政经理艾龙飞介绍。
不仅鸿星尔克,放眼坐落于三台的绵阳市专用服装产业园,佳联(佳禧)、翰彬霖、安吉纳等服装龙头企业产销两旺,一条百亿级鞋服产业链已成规模。
近日,省政府对13个市(州)在稳住经济大盘、抓项目促投资等方面,创造和形成的19项典型经验做法进行通报表扬。其中,三台县打造纺织鞋服产业“宜产宜业”新高地典型经验做法获通报表扬。
聚力引“活” 揭开产业新篇章
三台县纺织鞋服产业发展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在产业升级换代进程中,三台纺织企业因创新发展力不足等问题,陷入困境。
从无路中寻觅出路。三台县立足资源优势,把纺织鞋服产业作为工业“2+1”的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促进纺织鞋服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集聚发展。
自此,三台县的纺织鞋服产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春天。2018年6月,国内知名运动品牌鸿星尔克入驻三台。2019年3月,翰彬霖鞋业公司落地三台。2021年9月,安吉纳体育项目从落户到投产仅用时5个月。2022年6月15日,在中国(绵阳)科技城厦门推介会上,三台县和安吉纳体育签署总投资30亿元、建设全省首个服装智能制造数字化产业园的合作协议。
目前,三台县已有规模以上纺织鞋服企业14家,制鞋生产线32条、服装生产线46条,实现年工业总产值50亿元以上。
借智引智打造产业“智造链”
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早已取代昔日的脚踏缝纫机。在智能化改造下,三台县纺织鞋服产业不断蜕变。
绵阳佳联(佳禧)印染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厂房内机器轰鸣,白布被送上印染生产线,从机器里出来后,就变成了各式迷彩布。
在产品广销欧洲、美洲的翰彬霖鞋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智能化电脑针车将图案进行编辑设置,工人只需“一键确认”,便可将客户要求的各式图案精确呈现。该企业新引进了柔性视觉引导机器人冷粘自动成型线,采用高精度3D相机,快速实现新鞋高精度三维建模和涂胶轨迹自动提取,进一步提高产能,智能生产线每月可生产40000双鞋。
为激活纺织鞋服产业智能制造动能,三台县进一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今年以来,该县先后支持引导佳联(佳禧)、鸿星尔克等龙头企业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与西安工程大学、四川纺织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精心筑巢 擦亮营商环境“金招牌”
企业“引”来后,如何持续助推企业发展行稳致远?三台县用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这关键一招,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工作,实行重大项目领导挂牌联系制度,实施重点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制定“一企一策”培优方案,以“保姆式”服务方式护航企业生产发展。
“从项目申报到整体落地仅用了5个月时间,相关部门经常主动上门解决问题,三台的营商环境非常利于企业成长。”四川安吉纳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秉持“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的营商理念,三台用实际行动助推纺织鞋服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让产业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三台县纺织鞋服产业集群实现产值52.42亿元,占园区总产值32.44%。
联企拓岗 打好促进就业“组合拳”
三台县纺织鞋服产业的高速发展,带给了三台人更多的就业选择。“2003年至今我都在纺织行业工作,2018年偶然看到鸿星尔克的招聘启事,我果断返乡应聘。”“85后”青年羊绍桂是鸿星尔克(绵阳)实业有限公司缝纫车间第13组生产线组长,负责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监管工作。“在家门口工作,不仅能照顾家人,还能获得不错的收入。”羊绍桂直言,如今,整个工厂90%以上的工人都是三台人。
为促进就业,助力群众就近增收,三台县按照“供需对应、就近就业”原则,广泛收集企业用工需求,分类建立用工台账,靶向对接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和群众家门口就业愿景,实现企业生产与群众就近就业“无缝衔接”。大力推行“企业下乡、门口就业”模式,支持鞋服制造企业扩展规模,下沉乡镇建立分厂(车间)5个,累计带动8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就业群众人均增收约3000元。
此外,三台县持续深化校企合作,职教中心定向培育专业化职业技术人才,今年已为鸿星尔克、翰彬霖等劳动密集型鞋服纺织企业培养缝纫车工、针车工等技术工人3000余名。
(绵报融媒记者 杜亚菲)
编辑:谭鹏 校对:李志 审核:刘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