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8日为“国际放射日”。1895年11月8日,威廉·康拉德·伦琴博士发现了“X射线”,后来该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查,是临床诊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你们先到影像科去拍个片。”这句话早已成为医生们的高频语句。那么,承担着“摄影”任务的医学影像科是个怎样的“神秘组织”?他们仅仅就是“拍个片”吗?
他们是“侦察兵”:
团队协作,在“一张片子”背后,精准擒住病魔
上午10点,在绵阳四〇四医院CT检查室,放射技师们正一刻不停地忙碌着。“请把双手举起来”“再次确认一下姓名”“吸气、憋住气”……引导患者、核对信息、对着机器认真扫描检查,精准成像,他们日复一日,力求为患者拍出优质影像图片,更好的显示病灶。医学影像科主任李捷介绍说,科室平均一天要完成400余份影像检查,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放射技师们不仅要反复核对每位患者的各项信息,还要及时记录患者扫描部位,并仔细核对。“技师们的工作可是个技术活,他们拍摄一张精准的片子,能为医生们读片,做出影像诊断打下良好基础。”李捷说。
与人头攒动的拍片室不同,医生们的读片室异常安静,他们端坐在电脑前,轻轻推动鼠标,放大、下滑、翻页……目不转睛,一坐往往就是一天。李捷介绍,“放射技师们给患者拍片扫描后,紧接着就由医生进行读片,他们将运用自己的综合知识,通过影像分析病因,最终形成诊断报告。”
不久前,一位50岁左右的患者带着自己之前的“片子”前来就诊,他最初只是被诊断为炎症,但在绵阳四〇四医院医学影像科组织的联合读片讨论中,老师们考虑它存在肿瘤的可能性,最后通过穿刺活检,得出的病理结果也证实了这一判断。“我们每天坐在电脑前,不停地滑动鼠标,仔细查看每一幅影像,一层层仔细分析,从蛛丝马迹中找出危害患者健康的‘元凶’。”影像科医生孙雷说。
他们是“狙击手”:
锻造“过硬本领”,介入治疗率先出击,挽救患者生命
医学影像科既是“侦察兵”,在多变的黑白影像片中搜寻蛛丝马迹,帮助患者寻找病灶,与此同时,他们也是“狙击手”,运用先进设备,率先出击,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及时止血,挽救生命。
在生命面临危急关头时,能否及时“止血”成为转危为安的重要一步。日前,患者刘先生及家属就对科室的介入疗法连连称赞:“一直以为影像科只能拍个片,没想到他们的介入治疗在危急关头挽救了我的生命。”原来,刘先生肝脏有一肿瘤,在其肝肿瘤破裂出血的危急情况下,医学影像科医生们联合其他科室,紧急研判病情,并立即制定治疗方案,对刘先生进行介入微创治疗,利用一根特殊导管,对肿瘤出血动脉进行栓塞止血。
影像科的介入治疗,能及时让患者止血成功,为后续抢救争取了宝贵时间。在孕妇生产面临大出血的紧急时刻,影像科医生们也可通过介入治疗手段,为产妇及时止血,整个过程时间短、创伤小,止血迅速彻底,效果立竿见影。
他们是“协作者”:
服务病人,推动科室融合发展,让病灶无处遁形
李捷表示,绵阳四〇四医院医学影像科率先实现了多专业融合发展,放射技师和读片医生不断提升综合能力,让病人少跑路,让结果早出来。李捷说:“‘一张片子’背后,考验的是科室整体实力,技师、医生和护士协同合作,他们不仅是‘看图说话’,还要结合临床,认真询问病史,动态观察病情,最终让病灶无处遁形。”
经过多年发展,绵阳四〇四医院医学影像科目前已经成为了集检查、诊断、治疗、科研于一体的综合科室,拥有22名医生、20名技师、3名护理人员和17名规培学员,队伍凝聚力强,人才梯队强大,不仅是临床治疗和手术离不开的“路标”,更是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的医者。未来,四〇四医院医学影像科将继续与时俱进,紧跟国内外影像学进展,以锐意进取的精神,推动检查及诊断水平不断再上新高度,用细心、耐心、真心当好临床诊断的“侦察兵”和急诊治疗的“狙击手”。
(曾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