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记者节特刊:聆听时代 致敬初心
发稿时间:2022-11-08 09:03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清晨,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翻开一份油墨飘香的《绵阳日报》,你我在纸间相见了;下午,蓝天白云,微风轻拂,打开绵阳观察App,屏幕方寸之间,我们又通过指尖相见……从纸间到指尖,你能感受到的是绵报人不变的热忱。

  让文字力量通过纸间传递

  

  罗楠在工作中

  □罗楠

  清晨,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翻开一份油墨飘香的《绵阳日报》,你我在纸间相见了;下午,蓝天白云,微风轻拂,打开绵阳观察App,屏幕方寸之间,我们又通过指尖相见……从纸间到指尖,你能感受到的是绵报人不变的热忱。

  因为对新闻的喜爱,我成为了一名新闻人。看着名字被印在报纸上,有一种隐隐的骄傲。然而,想要做好新闻,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人,单凭一腔热忱是无法成事的。曾几何时,我会一边编排稿件一边感叹:“编辑的工作,确实有那么点儿五味杂陈,其中的滋味,只有亲身感受过的人才明了。”

  当了编辑,忽然就变得挑剔起来,每个段落、每个句子、每个字词,都要反复斟酌。如果连自己都不满意,盒饭里的肉都会变得不香。

  当了编辑,忽然就变得较真起来,像是得了强迫症:有时睡到半夜会突然惊醒,反反复复地想,今天时政稿件位置摆放准确了吗?姓名、职务、排序,有没有搞错?某篇稿件里,有没有哪一处信息被忽略了?

  当了编辑,上班和休息,界限忽然就变得模糊起来了。上班路上:今天稿件是否到齐?审稿了吗;下班路上,今天的重要稿件是否已全部刊发完毕?没有遗漏……

  夜班编辑,晨昏颠倒。别人下班的时候开始工作,家人进入梦乡后自己孤单地走在回家路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我辈忙碌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守身为大,守土有责。

  绵阳经济总量连跨两个千亿大关,靠什么突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绵阳日报》陆续推出“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专栏和特刊,全面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00年来绵阳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非凡十年,绵阳如何书写令人瞩目的精彩华章?……至今,参与编辑的稿件和版面一幕幕如在眼前。多少个夜晚,反复推敲新闻标题,尝试不同的字体字号,改变字体颜色,甚至是一个字的修正。当我与同事一起想出好标题、设计出好版面时,总是不忘“来,击个掌!”

  作家纪伯伦说,工作是看得见的快乐,通过工作来享受快乐,你就领悟了快乐最深刻的秘密。新闻路上,道阻且长。媒体融合浪潮下,绵报人求新求变的步伐不会停歇。但总有一种温暖,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

 

 在路上愿爱你所爱行你所行

  

  邓勇在采访现场

  □邓勇

  今年11月8日,又是一年记者节。这一天,对于绝大部分同行来说,注定会如往常一样,奔赴在新闻现场、坚守于编辑一线。

  这是属于我们的节日,却也是一个无暇去专门庆祝的节日。今年是我从事记者行业的第十年,也是我度过的第十个记者节。从第一个到第十个,十年间,时代在变,媒体在转型,不变的是记者的职业精神。

  今年7月,平武县木座乡境内发生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我和同事第一时间赶往现场采访。在安置点内,我们见到了被悉心照顾的村民,也听他们讲述了灾难面前的一个个感人故事。抵达平武第二天,为了采访道路抢修情况,我和同事冒雨步行到最前沿。一边是滔滔的洪水,一边是山石峭壁,但我们没有丝毫退缩,采访、拍摄、写稿,将一线情况第一时间传递出来。

  在路上,是我们一线记者的常态。加班加点是常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经常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感动。

  今年7月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了一个快递,打开一看,是一面锦旗。看完了附带的一张明信片,我这才想起,原来在一个月以前,一位外地乘客在乘坐出租车时不小心将手提包掉在了车上,几经周折成功找到后,却没有机会对出租司机说上一声“谢谢”,于是找到记者帮忙。我问这位乘客,为什么给我寄锦旗,他说,因为我愿意帮他做这样一件看起来很小的事,帮他弥补了心里的一个遗憾。我顿时觉得有些意外,因为我只不过做了一件普通的工作。

  天天采访,对于记者来说,也许报道的都是一件件“小事”,但对于向我们求助的当事人来说,却是他们生活中的大事。

  正是这样的小事,让我们觉得,每一次信任都不应该被辜负。有幸,我已经做了十年的记者,更幸,十年的时光都在一个有爱的集体里,这里给予了我成长的丰饶沃土和春风雨露,让我懂得“无现场不新闻”“新闻有力,报纸恒温”。我想,这也源于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内心的热爱和执着。

  胸怀心光脚生泥,援笔时代鼓与呼。

  又是一年记者节,祝每一位坚守的新闻人节

  跑道变了,不变的是“变化”

  

  曹雨婷(右一)在援武汉医疗队返绵采访现场

  □曹雨婷

  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记者转岗新媒体。2021年,我从记者岗位转换跑道,成为一名新媒体编辑。岗位的改变,带来的是新闻呈现方式和新闻报道工具的改变,新闻的核心价值内容不变,最终还是为了讲述好故事、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行业特殊性使然,工作以来,我经历过许多令人热泪盈眶的时刻。两年前的一次采访,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2020年5月15日,绵阳女子蒋艳双手撑起意外倒下的玻璃门,保护了门下两个陌生的小孩。27日晚,现场监控视频发出,迅速传遍网络。28日早上我接到采访任务,来到事发小区。采访中,一个个疑惑被解开,例如,视频刚发出时,一些网友质疑为什么被救孩子家长冷漠离开,不上前帮忙?事实上,那位带小孩离开的男士是孩子家长的朋友,而孩子家长林女士与她的母亲事后也带着水果看望蒋艳,向她表达了谢意。有时,缺失信息传播的速度比记者的脚更快,而我们也在加快步伐追赶它。

  为了尽快将蒋艳的情况传递给关心她的人们,28日14时,我在小区楼下的凉亭里写好了稿件。“柔弱的她没有洪荒之力,凭借心中善的本能和救人的信念……”蒋艳的挺身而出感染了许许多多的网友。幸运的是,蒋艳的身体得以完全恢复,我们的新闻也得到了极高的关注度,救人视频点击浏览量超过7000万次。蒋艳的故事完美收尾,她的生活回归平淡。走在绵阳街头,我时常忍不住想:谁也不知道和自己擦肩而过的人有过怎样的故事,平凡的他们渺小却伟大。

  2021年,我从记者变身新媒体小编,需要跳出过去的思维,从更大、更广的视角里,从重要的时间节点去寻找亮点,从突发的新闻里去做策划。

  身份变了,跑道变了,不变的是“变化”本身。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身在记者岗位的我,大年初一接到紧急任务,马上到位进行采访;今年国庆,假期计划再次被疫情打乱,24小时绷紧神经,随时在线编发稿件。

  确认过眼神,是“天选加班人”。新媒体编辑的挑战不仅在当下,更在未来,我们也时刻准备着迎接变化。

 

  热爱每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新闻现场

  

  曾晨(右)在采访中

  □曾晨

  去年8月,我进入绵阳日报社,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采访、拍摄、写稿……作为“新手”记者,每一次执行新闻采访任务都难免紧张,但当一行行文字、一个个镜头、一段段视频呈现在大家面前并得到认可的时候,我能切身感受到,记者这一份职业带来的使命感与自豪感。

  今年初,我有幸加入“辣1度”舆论监督报道组,在一条条群众“急难愁盼”的新闻线索中找真问题、拍实镜头、拿硬态度,开启了“战斗”模式。

  第一个“辣1度”任务是调查涪城区绵(阳)中(江)路吴家至玉皇段道路安全隐患问题。我和记者文宇老师接到线索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实地观察并采访了多名当地群众。随后,我们结合现场了解到的情况,整理了几大关键问题:该路段为什么大货车频繁超速?货车限重专用通道为什么形同虚设?道路试运营期间,对大货车管理是否到位?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马不停蹄赶往涪城区交通运输局,请职能部门给出解释。从出发到采访结束,仅用半天时间,最终采写出一篇颇具“辣味”的舆论监督报道:《货车飙得快,超限专用道成摆设!绵中路“颜值”提升,安全值何时提升?》。

  记者往往需要对新闻现场发生的未知事件作出及时反应。在“辣1度”采访中,我经常接触到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专业领域,还需要在一天中采访多个职能部门。如何快速找出关键问题,理清事件脉络?每采访完一个环节,我和同事便在车上进行短暂的“头脑风暴”,一边梳理已获知的采访信息,一边提炼接下来的采访问题。“辣1度”开栏以来,推动了100余个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解决,每每想到这里,我心中都有一种自豪悄然萌生。

  记者,记着。入职至今,我一共采写了近500篇稿件,这个还将持续攀升的数字带给我一份踏实与欣慰:还在成长,还想成长。未来,我将不断学习,开阔视野,提升采访技巧与写作能力,争取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牢记记者的职业使命,在每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新闻现场中:见他人、见众生、见自己。

  编辑:谭鹏 校对:郭成 审核:刘益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