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一种怀念
发稿时间:2022-11-06 09:04   来源: 绵阳日报

  □陈晓兰(平武)

  突然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敬爱的熊老不幸于北京仙逝。”我的身体瞬间僵了,心仿佛被外物重击,碎成了片。对于这个消息,我是不愿相信的。

  前年,熊老生过一场大病,医治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出院回来,我去看他,他面容憔悴,少有血色,看到熊老因病痛折磨而清瘦的身体,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熊老的身体是在山区支教的那些日子拖垮的啊。

  2008年,学校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校舍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损毁,政府在枕头坪征地六十余亩,搭建了临时板房。雨后的校园里,道路上满是黄泥浆,老师和学生只能穿着水靴行走,以至于县城里的水靴都卖空了。我与熊老的第一次见面就是在雨后的一天,领导带着几位老师朝板房宿舍的方向去,老师们穿着皮鞋或运动鞋,行走不便,其中一位个子不高、身体微胖的老师,看上去比其他老师年长,因为被泥粘住鞋子,他不时蹲下身子,用手帮忙才能迈出下一步。即便如此,他始终是面带笑容,慈眉善目,让人感觉很容易亲近。领导介绍说,他是支教语文的熊老师。

  因为各方面原因,一些学生到山外读书去了,教师也流失了不少。得知学校的艰难处境,城里的许多学校都伸出援助之手,派出多名支教老师。熊老作为特级教师,主动请缨,义无反顾地来到这里,组织安排他担任支教团队的负责人。

  支教老师住的是临时板房,只有几平方米,屋里只有一张学生用的钢架床,一张办公桌,设备简陋,冬天冷,夏天热。周末学生放假,学生食堂不开饭,那时也没有教师食堂,老师们时常以方便面充饥。

  板房教室不隔音,相邻教室上课时相互干扰,讲课特别费精神。办公室也是板房,每个办公室有四名老师,四张办公桌就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多一两人,就转不过身。熊老热心,有耐心,毫不保留地向大家传授他的教育教学心得,上示范课、讲诗词鉴赏、讲作文写作技巧。讲到高兴处,他意得志满,神采飞扬;讲到伤心处,他满脸凄然,神色黯淡,学生同他一道沉浸在语文的天地里。我们很是佩服他,经常向他请教。

  支教结束后,去年六月,我去看望熊老,感觉他的身体状况好多了,精神头很足,气色不错。他一直念叨,想回支教的地方看看。但后来,因为其他一些原因,他未能成行。

  今年五月,我和老公再次去看望了他,聊了聊家常。他的精气神不错,只是说一直在吃药。我嘱咐他保重身体,说后面有时间又去看他,可谁知道,那就是永别呢。想来也是我大意了,以前遇到节假日,我们都会互相问候,多数是他老人家的短信先到。近年来,我是越来越懒惰,节假日回乡下,信号也不好,也就以此为借口,很少给恩师们、朋友们送去问候,慢慢的,也就聊至于无了。

  《功勋》里有个情节:袁隆平在得知恩师金学龙去世的时候,他待在原地,难过到一言不发,大家安慰他,说这个消息不一定是真的。袁老说,“坏消息都是真的,无需查证。”收到朋友短信的我,虽然心里隐约知道这个坏消息一定是真的,但还是抱着侥幸心理,一次次打电话求证,最终还是得到确证。

  敬爱的熊老、善良的熊老确实是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事实,我不得不接受。悲伤席卷,眼泪止不住地流,心里空落落的……

  斯人虽已远去,但怀念将永在。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