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让世界感受创造人间奇迹的中国力量
发稿时间: 2021-05-20 09:08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参观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我心灵一直很震撼,为灾难带来的痛,更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以惊人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难造成的损失,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近日,刚参观完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市民邓子云的话,代表着众多参观者的心声。

爱国主义主题教育

  采访地点: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红色记忆: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

  

万众一心 抗震救灾

  “参观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我心灵一直很震撼,为灾难带来的痛,更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以惊人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难造成的损失,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近日,刚参观完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市民邓子云的话,代表着众多参观者的心声。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科学发展三大奇迹,纪念馆的室外遗址北川老县城核心保护面积0.79平方公里,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的规模最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区,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是开展地震灾难研究和防灾应急教育不可复制的珍贵资源。

科学重建 创造奇迹

  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地震主题纪念馆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位于北川曲山镇,包括“三遗址两馆一中心”,即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沙坝地震断层遗址、唐家山堰塞湖地震遗迹、主馆、副馆和防灾减灾宣教中心。

  纪念馆毗邻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按“裂缝”建筑方案建设,其寓意为“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纪念馆占地14.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80平方米。展陈面积10748平方米,分为旷世灾难破坏惨重、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科学重建创造奇迹、伟大精神时代丰碑四个部分。主题展陈为《山川永纪》,主要表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各民族大团结好”等内容。建筑造型以大地景观的手法,通过地面切割、抬起,形成主要的建筑体量,并通过下沉广场和步道向外延伸。整个建筑与平缓的草坡融为一体,局部翘起露出地面,象征新生和希望。

  在设计之初,专家给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定位是,不等同于纪念碑或者悼念地,它是有着特定的社会功能的。灾区的重建不仅仅是物质方面,也应该包括精神上。对地震博物馆的评价应当更加客观,不能将它简单地与纪念碑或者悼念地的概念相混淆。

  2010年,经过评选,以“裂缝”为名的展馆设计,在同济大学的14个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外部采用饱含纹理的锈蚀钢板与屋顶绿色植被交接的锋利边缘,展示出大地被撕开时的建筑墙体。横向伸展的建筑形体配以三角形的长窗,进一步强化了外形张力。穿行于主馆和副馆间的“裂缝”步道铺装红色砂岩,以钢板划分线与建筑立面形成统一整体。广场旁边的树林和植被为原本凝重的场所注入了更多生命的气息,赋予了“记忆永存希望不灭”的意义。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地震主题纪念馆,是中宣部确定的“三基地一窗口”,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35项荣誉。

  同时,纪念馆与同济大学、四川大学、防灾科技学院等13家科研院校共建科研和教学基地24个,已成为对外展示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开展地震科普研究和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基地。

  走进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里,通过一幕幕场景的还原,感受到的是面对空前惨烈的灾难;更能真切看到,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以惊人的意志、勇气、力量,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难造成的损失,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表现出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大无畏气概,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

伟大精神 时代丰碑

  曲山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伤痛中一路走来,曲山镇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涅槃重生”。

  行走在曲山镇,记者看到的是一个崭新的乡镇。镇上的文艺演出队时常开展文艺演出,不断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农户的自建房集中成片,乡镇的土地不仅得到有效利用,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采访中,不少群众说:“这些年来,曲山的建设与发展又快又好,交通便捷、产业兴旺……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想方设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曲山镇铆足干劲。2020年,该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户,实现工业总产值0.776亿元,新签约项目3个,协议引资额3亿元,实现税收700万元。目前,投资逾千万元的羌身源大健康茶园建设项目(一期)等重点项目正加快推进。

  在产业发展上,该镇坚持“农旅结合”发展模式,以茶园、水果、高山蔬菜和生态养殖等产业,带动全镇人民增收致富。目前,全镇累计发展茶园8000亩、枇杷园4000亩、中蜂5000余箱、生态猪10000余头。

  “农旅”的结合发展,带热了乡村旅游,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该镇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羌族旅游民宿产业,通过一系列举措提升旅游的品质。现在,石椅村民宿、玉皇山民宿共有40余家,具有代表性的高端民宿正在建设中。对于发展带来的变化,石椅村村民陈先生感触颇多。“我家的农家乐生意红火,一家人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陈先生告诉记者,“‘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政府一直以来的关怀与支持,也感受到了来自全国人民的关怀与相助。我们只有更踏实勤劳地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才能不辜负他们的心意。”

  曲山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一个更加美丽的曲山。”

  记者手记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行走在纪念馆里,看着一幅幅灾难图片,回忆着当时“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情形,心里的痛无以言表。正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中华民族迸发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伟大力量。一场抢救群众生命、抗击地震灾害的斗争,在中华大地展开。

  随着采访的深入,大量的受访者为我们还原了2018年5月12日那天,大地开始震动,大楼瞬间灰飞烟灭,山岳开始怒吼,巨大的石块滚落下来,无情地飞向人群,一切只持续了一瞬间,小镇便夷为平地,震起的灰尘在天空中飞舞……抢救生命、抗震救灾,从中央到地方,各方面迅速行动起来。深入了解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清楚地看到了,纪念馆正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科学发展三大奇迹,展示了全国人民守望相助、血浓于水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精神。

  回首这过去的10余年,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振兴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歌,创造了一个个攻坚克难的奇迹。

  纪念景区已成为留存灾难记忆、传承抗震精神、展现人类爱心力量以及对自然再认识的平台,是开展预防特大自然灾害科研和教育的基地,具有“纪念、展示、教育、宣传、科研”等功能,最终将建成世界级的地震灾害研究基地和世界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

  在“裂缝”中驻足,不禁深切缅怀抗震救灾英雄和遇难同胞,回顾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行动,感受到的是当灾害来临时祖国各地汇聚起的强大救助力量,以及我们民族的不屈精神信仰和大爱人性光辉,响亮地回应着世界人民: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毅 胥江 实习记者 周钰 文/图)

     编辑:郭成